1992年路遥死前躺床3个月,爱过5个女人,却只有一人来还是为离婚

小毛看历史 2023-04-25 21:44:0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读过不少他的作品。在他的一生中,路遥发表过不少著作,这些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不少奖项。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也就是鲁迅文学奖的前身;路遥因《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

其中关于《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过程十分坎坷,路遥屡次投稿,却往往失落地接收回来,当时已有不少陕西文学新人获奖,在他人一路高歌猛进的美好前景下,路遥愈发焦躁。

在其好友海波所写《人生路遥》中,作者提到,在时隔四十年后,据他和路遥在城关小学时的老师、《山花》的创办人之一白军民讲述,《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背后,还有路遥不曾讲出来的家人的支持。

在屡次投稿不中后,路遥冒险将稿子寄给了《当代》杂志主编秦兆阳。而当时路遥的妻子林达的母亲和时任广东省出版局副局长的黄秋耘相识,黄秋耘正在北京工作,正好可以接触到秦兆阳,便将这本小说推荐了过去。

可正是这样支持丈夫写作事业的林达,又为何会向路遥多次提出离婚,甚至在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时,决绝的带着一纸离婚协议要求路遥签字,仿佛丝毫想不起两人之间的过往。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嘴驿乡王家堡村。他的父亲叫王玉宽,母亲叫马芝兰,路遥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按理来说,路遥应当非常受宠,但是他自小便没有享福的机会。

路遥的家中穷苦,但正是那句话——“越穷越生”,为了增添家中劳动力,路遥的弟弟妹妹一个接着一个,截止到1957年,他家中一共有六口人。

路遥时年九岁,二弟三弟四弟最大不过六岁,再剩下一个女娃三岁夭折,母亲操劳家务繁忙,举家上下,能劳作的便只有他父亲王玉宽一个劳力,家中经济的窘困状况可想而知。

路遥早早地便开始帮助母亲看顾弟妹,偶尔有空闲的时候,还要帮助母亲喂猪、喂鸡、捧柴、烧火,家中父母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当时路遥的大妹还未离世,一双父母两个人、只有四双手,无法照顾到所有子女。

随着路遥年龄渐长,他便成了能扛起地里活的男人,再不是那个带着弟妹去田间玩耍的男孩儿了。

当时全国实行的是一家一户耕作,大面积的土地耕种靠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耕地时需要有人跟在后面敲打土疙瘩,下种时要有点种的,锄草时要有人将草垛移好,一天劳作下来得有人按照一日三餐送饭送水的。

这些看起来是杂活的事情,没有人干却不行。自路遥四五岁开始,他便跟随父亲下地,披星戴月,天不亮便出发,天黑方得休息。

路遥小时候的日子便在田地土炕间度过,冬日砍柴时便可以和伙伴们玩耍,在河滩里打瓦片、摔方宝,路遥聪明,总能相处玩乐的新点子,能吃苦,在一众同龄人间威信极高。

路遥虽然每日劳累,但这算是他童年中极为快乐的一段日子,但随着路遥年龄渐长,他肩膀上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同龄人都去上学了,而他仍因为繁重的农活被困在田地间,这造成了他内心巨大的不平衡。

路遥羡慕那些能在学校上学的孩子,他向父亲许下承诺,只要一放学便赶回来帮家里干活,父亲同意了。但好景不长,农活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一人耕地,一人点种,这是一套固定的流程,他父亲不可能耕过一趟地,再回头去点种,这极大地降低了干农活的效率,父亲为了保证一家人的生计,只能让路遥退学了。

但天无绝人之路,1957年深秋的某一天,路遥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便是他的大伯父王玉德,王玉德同路遥的父亲王玉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同样身为农民,并没有像路遥一家住在王家堡,而是住在相隔很远的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

和路遥家接连诞生子嗣不同,王玉德家中的孩子自出生后便全部夭折了,他此次前来便是为了这个事情。海波在《人生路遥》中推断,将自己过继给大伯是路遥自己争取来的,路遥本身已经是家中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又是长子,按理来说王玉宽是不可能同意的。

这其中的波折我们无法推断,但最终,路遥还是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到了延川县城。

换了一个生存环境,在城市孩子面前路遥所面对的不仅是口音被嘲笑,还有不同的家庭状况导致的饭食差异,消费差异,这让路遥与周围同学找不到同样的话题,路遥本身个性要强,从小就是孩子头,他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想办法看书和各种杂志,再去向同学们介绍,这吸引了一批同学和老师,让他重新成为了最耀眼、最有前途的孩子。

之后路遥不负众望,即使在大伯父不同意路遥继续上学,回家种地,娶妻生子后,路遥也并没有放弃读书的想法,四处奔走,使得当时村里的领导资助路遥二斗黑豆,换成了钱去交报名费,又帮路遥解决了入学的问题。

后来路遥在特殊十年期间,当上了延川中学一派学生组织的一号头头,之后又成延川县革委会的副主任。这样的身份,看起来前途无比光明,外加路遥本身的才华,为他的爱情之路添了一把火。

颇为受伤的初恋

当时路遥成了全县的名人,男女同学都想要与他结交。但好景不长,一个多月之后,知识青年要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据海波叙述,当时的路遥十分迷茫,他的爱情却在此时降临了。

先是一个大胆的本地女子,路遥正准备行李返乡,在深秋的中午,有一位女同学前来找他,大胆地示爱。但路遥当时正为前途着急,对情爱之事并无过多想法,当即拒绝了这位女同学。

但在这之后,他遇到了一位北京女知青,这位知青便是他的初恋——林虹。

二人初识于一次大会,届时路遥坐在主席台上,而林虹负责在台角喊口号。据路遥所说,他们真正相识于1969年的冬天,那时路遥已经回到村里,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搞“路线教育”,林虹也参与其中。

林虹大方而热情,会说地道的普通话,喜欢看书,和谁聊起天来都是侃侃而谈。在路遥眼里,林虹美丽大方,富有文化底蕴,路遥已经不知不觉地被林虹吸引了。

初除之外,在闲暇时间,林虹更是向路遥展示了自己能歌善舞的一面,她身穿美丽的裙子,如同精灵般穿梭在人群中。

路遥的出身让他极度自卑,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优秀的姑娘。

但林虹和路遥不同,她天真而热烈,向路遥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路遥欣喜若狂,和林虹建立了恋爱关系。

两人的爱情极大地改变了路遥。他喜欢在下雪天沿着河床散步,喜欢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喜欢穿大红色衣服。路遥还曾用过一个笔名,据说其中暗含了爱人的名字。

这一切一切的据说都昭示了两人的幸福,但是幸福在1970年戛然而止。

为了自己的爱人,路遥付出了自己的一切,1970年县上招工,给了路遥一个指标,让他去某所“信箱”厂当工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路遥却将名额给了自己的爱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林虹进厂不久后,转而爱上了别人,将两人的定亲纪念品——一块提花被面退还给了路遥。

当时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刚刚被停职,这件事对路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路遥的初恋失败而苦涩,在这段感情中,路遥投入颇多,他想不明白,为何一个人能够轻飘飘地舍弃过去,转而另寻他好呢?

路遥之后的日子十分艰难,但双双打击之下,路遥并未会灰心,反而坚定了自己要继续奋斗,为了前途,为了尊严。

他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寄托于文字,给《山花》投稿。在《山花》的几个骨干作者中,只有路遥一人是真正的农民,也正是因为此,《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相继在显著版面发表文章,点名表扬路遥一人。

沉寂了一年的路遥再次声名大噪,被抽调到县上,做县文艺宣传队的编剧,脱产搞创作,将自己的大多数作品发表在《山花》上。

也就是这个机会,让他熟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林达。

文人却风流

之所以说熟识,是因为林达本身是林虹的朋友,路遥和林达二人之前也见过面,只不过在路遥被调到县上之后,两人才有机会深入交流,更加地了解对方。

林达本人也十分欣赏路遥的才华,同时她也知晓路遥和林虹之前的感情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因此在面对路遥时,林达总是知性而温柔的,竭尽所能地给予路遥以安慰和关照。

路遥无法抵抗这样温柔的攻势,很快,二人便走到了一起。

在二人的感情中,林达全力支持路遥的写作事业,照顾路遥的衣食起居,为路遥的创作提供舒适的环境,在路遥灵感枯竭时极力安慰,甚至在经济上也对路遥照顾有加。

她当时每月挣38元,除了自己的伙食和不能缺少的零花钱外,为了让路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事业中去,其余的钱全部给寄路遥花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林达也是很有才华的女性,她当时在领导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但为了支持路遥,林达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

而路遥在上大学的那几年中,生活是困难的,但这种困难并不是必然的,很大程度上是路遥自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候上大学的学费不用自己出,吃饭国家也有补助。如果日常节约一些,并不至于花多少钱。但路遥有个坏毛病,他沉溺于抽烟,抽烟所花的钱,全来自于妻子每月省下的工资。

在路遥举世闻名的时候,他没有郑重地说明这一点,对林达表示感谢,既不客观也不忠厚。

二人婚姻的开始并没有那么轻易,林达本人对路遥满意至极,但林达的家人却不同意,认为女儿应当更加地了解一个人的缺点,再去决定要不要持久地和一个人走下去。

林达本人对于感情便更加慎重,而路遥也在之后的相处中勤勤恳恳,展现出了更多的担当与责任感。

1978年元月,路遥与林达结婚,在婚后不久,林达便诞下可爱的女儿。从丈夫到父亲身份的转变,虽然给了路遥更多的责任感,然而他还是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创作事业中,所有的家庭杂务,全都是林达一个人承担。

历经那特殊十年,当时的文艺创作迎来了春天,创作环境大好,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当时路遥在陕北是首屈一指的新秀,但是放在全省去看,地位却瞬间就不一样了,路遥对此十分着急。

时过不久,贾平凹的《满月儿》和莫伸的《窗口》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路遥更加焦急,全身心地投入《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创作。

在两年后,《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发表,获得中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

这让路遥大受鼓舞,更加忽视家庭,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让林达一个人扛着。

林达一个人给小孩换尿布,做饭洗衣,照顾生病的老人,婚前婚后极大的落差让林达十分失望,此时的林达好像只是路遥的保姆一样,而不是妻子,路遥常年累月的冷淡,以及生活的琐事逐渐消磨掉她对这段婚姻的热情,两人渐行渐远,婚姻也濒临破裂。

仿佛当初林达的付出便是一抹泡影,路遥看看感动一时便算了,在林达对婚姻十分失望的时候,他却在与一个情人浓情蜜意,托朋友给情人送信件,抽时间和情人约会。

这是他一生中爱过的第五个女人,那个除了母亲、女儿、初恋和妻子之外的,不知名的女人。

路遥自己被爱人移情别恋伤害过,却做出比这更不耻的事情,这让生性高傲的林达失望至极,再也无法忍受眼前的一切,向路遥提出离婚。

路遥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还爱自己的妻子,而仅仅是感觉离婚很丢脸,拒绝了林达。

之后路遥投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林达屡次提出离婚,却全都被路遥以各种借口挡了回去,例如“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在林达煎熬的忍耐中,路遥的身体到达了临界点,他从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创作时像扒了自己的一层皮,身心都疲惫。

1992年,林达再次提出离婚,这次路遥终于点头同意,并向林达许下承诺,等路遥去一趟延安,等他回来两人就去办手续。

但路遥在前去的途中身体突发状况,被径直送去了医院。而林达在路遥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带着一纸离婚协议前来看望他。至此,林达终于解脱,决绝地带着女儿离开了,临终前的路遥最牵挂的也是自己的女儿。

路遥将最好的一面给了社会和读者,却将另一面给了家人,尤其是妻子。常年累月的高负荷的写作,彻底摧毁了路遥的身体,临终前3个月的住院,妻子林达只来过一次,还是送离婚协议。我们不能说林达绝情,只能说路遥辜负了她。路遥的文学成就并不能掩饰他在爱情中的失败,初恋离去,妻子因自己的忽视和发展婚外情而失望。人品与才华并不等同,难道投入了事业,爱情和婚姻中的责任便能被忽视吗?

在两者之间,我们所做的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当你选择了风流而放弃了从一而终的爱情时,便不要奢求回头拥有,我们无法知晓路遥在临终前是否真心悔过,是否觉得自己亏欠林达良多,才落得个最后无所爱之人送别的结局。

可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亏欠的人无法补偿,缺失的遗憾只能带进埋葬的土地里。

《平凡的世界》很伟大,可以说路遥的后半生就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别人无法理解,明知道长期高负荷创作会要了他的命,路遥还要拼命的创作,难道只是为了将《平凡的世界》呈现给世人吗?

或许是将希望和光明,呈现给在绝境或者失去信心的我们吧!致敬路遥,人生的苦难很短暂,只要咬牙过去了,后边就是坦途,我始终坚信,一个人不会永远倒霉下去!

1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