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他拒绝安葬,坚持将妻子骨灰放在枕边,33年后终得偿所愿

声色梦想家 2024-12-03 09:39:22

有的作家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甚至可以毫不在乎妻子对自己付出的14年,比如余秋雨,哪怕写出了《文化苦旅》这样的经典著作,也改变不了他在一部分人心中的“渣男”形象。

有的人却对自己的妻子不离不弃,哪怕妻子离世,他可以将妻子的骨灰摆放在自己的枕边,日日陪伴33年,夜夜梦中相会,直到自己离世这一天,两人终于可以再续前缘。

这个作家是谁?这个值得他一生相守的女子,又有何过人之处?

13岁不是差距

一百零一岁,是什么概念?一个世纪的风雨,百年的沧桑巨变,都浓缩在一个人身上,巴金活了这么久,见证了太多,经历了太多。

但对他而言,最深刻的,或许不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与一个名叫萧珊的女子,交织出的,一段绵延近七十年的情感羁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思潮碰撞交融,新旧观念激烈交锋。

彼时,巴金还是一位年轻作家,但他的《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以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和对青年人追求自由爱情的讴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迅速成为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指引。

巴金因此成了名人,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成了他们的偶像,而在众多仰慕者中,有一个署名“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的读者,格外引起了巴金的注意。

她娟秀的笔迹,不多却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以及照片中那身穿白衣黑裙,头戴花边草帽,俏皮又略带羞涩的笑容,都让巴金印象深刻,这个女孩,就是萧珊。

1936年,刚刚19岁的萧珊来到上海求学,那时候的人追星不那么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写信,而她对巴金的仰慕之情,也随着书信的往来逐渐加深。

有人说不过是写信,有什么新奇的,远没有现在一条短信,一个电话粥来的直接,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么直接,才让信的内容变得弥足珍贵。

其实写信的人很多,一开始巴金也不怎么注意,但那些信他也都会拆开来看,看的多了,就发现一个女孩子老是给自己写信,而且写的还都是自己的生活,这就引起了他的好奇。

萧珊对巴金崇拜,以及对巴金的感情,超越了对偶像的崇拜,而是一种纯粹的爱慕,这种爱慕让她特别想和巴金当面聊聊。

女子的心思不易猜,也难以拒绝,毕竟女追男隔层纱的道理,巴金同样明白,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东路的新雅粤菜馆,两人第一次见面。

粉丝见偶像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最初的印象如果不好,那么以后两人深入交流的可能几乎没有,好在萧珊没有这样的烦恼。

原来在进入爱国女子中学后,萧珊就经常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话剧《雷雨》中的四凤。

什么样的人能够演戏?当然是长得漂亮的,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戏剧,让萧珊结识了不少进步人士,为日后参加抗战活动打下基础。

对巴金有所向往,还是因为巴金的小说,按照萧珊自己的说法,处在那样一个年代,处在那样一个家庭,巴金简直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见面那天,她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她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青春靓丽,所以心态上要比年长不少的巴金更要轻松。

这次见面,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从此以后,巴金不再是形单影只,他的身边总跟着一个漂亮、活泼的小女友,然而,他们的恋爱过程也不是总是顺顺利利的。

萧珊的家庭,为她安排了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面对家庭的压力,她希望巴金能够站出来,与她一起反抗,可巴金没有多说,希望萧珊能仔细想想,做出个成熟的决定。

萧珊对巴金的谨慎感到失望,哭着跑开,巴金却紧跟着跑了出去,追上她后解释道,他觉得婚姻是件大事,得认真考虑,萧珊还年轻,不应该冲动行事。

而且他与萧珊的年龄差距,也是他需要考虑的因素,他希望萧珊能够想清楚,是否真的愿意与他这个“老头子”共度一生。

萧珊破涕为笑,起码她知道对方不是不喜欢自己,只是因为自己“不自信”,明明年龄比自己还大,在爱情中却却像个胆小的孩子。

然而好景不长,当炮火开始侵袭中华大地,他们的爱情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相濡以沫的28年

战火纷飞的年代,巴金和萧珊的爱情,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萧珊投身抗战救亡运动,成了战地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

而巴金,则以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的小说和文章,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在那些战火连天的日子里,书信成了他们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

萧珊将自己在战地医院的见闻和感受,写成信件寄给巴金,而巴金,则鼓励萧珊多写文章,并向报刊投稿,正是由于他的鼓励,萧珊第一部著作《在伤兵医院》就发表在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关键她不但能写,还会翻译,这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

直到1944年,抗战已经进入了尾声,这是巴金才和萧珊开始计划自己的将来,他们找朋友借了一间简陋的木板房,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在现代看了不可思议,但对当时的两人来说,已经足够“奢侈”了。

婚后他们拥有了一双儿女,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最幸福,那时候的巴金也是这样想,有妻儿相伴,夫复何求。

所以无论身在何处,巴金都时刻牵挂着萧珊和孩子们,哪怕只是几天不见,他也会给萧珊写信,表达自己的想念。

然而,两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28年。

超越生死的爱情

都说文人相轻,但是对于巴金,似乎文坛大家的评价出奇的一致,这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为人,和对爱情的坚贞。

性比较他而言,余秋雨虽然是晚辈,但也是文坛巨匠,当年为了马兰不顾一切抛弃自己的发妻李红,说起来确实让人脸红。

如果李红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求到了别的老师,或许应该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可她求到了在学院当老师的余秋雨,结果这老小子忙没帮上,却看上了李红,最后两人喜结连理。

结婚之后,家中的主要开支不在余秋雨身上,反而被李红扛了起来,李红相信丈夫一定能在文坛闯出一番名堂,只是需要时间。

后来为了家庭,李红更是外出打拼,结果回来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份情书,兴高采烈的打开,却发现这是丈夫写给马兰的。

被挑明之后,余秋雨干脆也不在掩饰,甚至直接提出了离婚,这样的行为也影响了他在文坛的名声,与他相比,巴金的做法,才真的让人佩服。

1972年,时年55岁的萧珊被确诊了直肠癌,别说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就算放到今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巴金的处境,萧珊的求医之路异常坎坷,看着妻子日渐消瘦,巴金的心都在滴血,与他比起来,萧珊虽然不舍,但更坚强。

她总是握着巴金的手,一遍遍地念着他的名字,眼中充满了不舍,巴金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他只能默默地守护在萧珊身边,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1972年8月13日,萧珊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她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巴金伤心极了,他紧紧地抱着萧珊的遗体,任凭泪水肆意流淌,就在所有人都劝他节哀时,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萧珊的骨灰盒放在自己的床头,每晚与之相伴而眠。

三十三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巴金就这样与萧珊的骨灰相伴,他将对妻子的爱和思念,倾注于笔端,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文章,哪怕他已经贵为文坛巨匠,哪怕他的雕像被摆放在校园供学生瞻仰,但对他来说,这些都不及妻子生前的一个微笑。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一百零一岁的人生历程,他的遗嘱很简单,将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混在一起,撒入了大海,从此,他们真正地融为一体,再也不会分离。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名词,叫什么“海王”、“海后”,一个人同时脚踏多船,这样的爱情,似乎开始演变成了一种潮流。

然而看到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才知道什是刻苦铭心的爱,什么是矢志不渝的爱,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终,也许只有回到那个车马慢的年代,才能再次见证这样的爱情,你说呢?

信息来源:

深圳新闻网2010-01-10《妻子去世他拒绝安葬,坚持将妻子骨灰放在枕边,33年后终得偿所愿》

澎湃新闻2020-01-12《巴金与萧珊|最后的深情是守着你的骨灰度过余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04-28《看巴金与萧珊年轻时的情感故事,体会时代风云中的爱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