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近来美国局势让人颇感不安。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他开始大范围地驱逐非法移民,导致许多无身份证明的人不敢外出活动。尤其是来自墨西哥、哥伦比亚以及厄瓜多尔等国的非法移民,更是在家中躲避,不敢去工作,也不愿出门买菜,甚至连送子女上学都变得十分谨慎。
这是因为,有时尽管执法人员并非有意针对某个个体,但在执法过程中偶然遇到的情况下,他们也可能会一并被捕并被驱逐出境,这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真实写照。
据官方统计,当前在美国境内的非法外籍移民人数已超过1100万。对于具有犯罪前科的非法移民,例如涉及住宅侵入、抢劫、盗窃或商店扒窃者,美国政府倾向于优先将其驱逐。无论这些人的行为是否已被法庭判定为违法,特朗普均表现出强烈的驱逐意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月29日,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将斥资扩大和升级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的拘留设施,以确保可容纳多达三万名囚犯。
他表示,此举措旨在关押那些身负重罪的非法移民。然而,此举却引发了一部分网民的疑问:仅凭遣返回原籍便能解决问题,为何还需要长期拘禁于关塔那摩?并且耗费大量资金维持这一机构的存在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并非所有非法移民都能被遣返,有些国家并不是无条件接收。例如,某一国在接受美国遣返的非法移民时,需要满足若干条件。首先,必须核实这些人的身份并确认他们是该国公民。其次,他们需持有该国护照或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最后,若他们在本国存在犯罪记录,则将在回国后面临法律制裁。
由于一些非法移民无法或不愿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因此美国难以将其遣返。面对这种情况,特朗普提出了一个方案,即把这些非法移民羁押在关塔那摩湾拘留营。这是因为关塔那摩湾地处古巴,不属于美国领土,在许多方面可被视为处于“灰色地带”,不完全受美国法律约束。这使得关塔那摩湾拘留营饱受争议,多年来一直遭到国内外广泛批评,尤其是因其存在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待遇及缺乏必要的法治保障。
对此,网友们感到困惑:既然关塔那摩属于古巴领土,且美国也承认这一点,为何美国依然控制这片区域而不将其交还给古巴?此外,考虑到两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历史上,古巴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西班牙战败后将包括古巴在内的多个地区割让给了美国。
自此之后,古巴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部分。然而,古巴民众并不甘心失去自主权,一直在争取独立运动中抗争。最终,在1902年,美国同意古巴实现独立。尽管如此,新建立的古巴共和国仍然保持着与美国较为友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美国与古巴签订了一项名为《普拉特修正案》的协议,该条款随后被纳入古巴第一部宪法之中。
根据这项修正案:
- 古巴不得与其他国家签订任何可能损害其主权完整的条约;
- 古巴允许美国承担确保其独立及安全的责任;
- 普拉特岛不再归古巴管辖,其主权问题待日后解决;
- 为保障古巴的自治以及居民权益,美国得以长期租赁古巴土地用作军事用途;
- 上述协议的有效期限无限长。
尽管表面上看这是对古巴有利的安排,但实际上却使古巴沦为美国的一个附庸国。因此,按照该法令的规定,自1903年2月23日起,关塔那摩湾开始正式运作起来。这一租约并未设定终止日期,除非得到双方共同认可才可取消。
众所周知,《普拉特修正案》是一项丧失国家主权的不公正条约,导致古巴民众多次发起示威游行甚至武装暴动。尤其在1906年,迫于国内局势紧张,古巴政府请求美军介入维稳,虽短期内恢复了秩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1934年,随着新任总统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上台,古巴单方面废除了先前的一项法案,并从美国手中重新夺回了松树岛(Pine Tree Island)。此后,这个地方被称为“青年岛特别行政区”。
同时,美国亦认可了古巴的这一要求,并承诺不会再度对古巴进行军事干预,正式承认其作为一个完全独立且拥有主权的国家的地位。不过,对于关塔那摩湾的租约安排,两国经过磋商后达成了一致意见,选择维持现状。
尽管此时古巴看似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一个亲美的政权。各个行业广泛存在着美国资本的影响,因此虽然表面上显现出一定的繁荣迹象,言论自由度有所提升,报纸可以公开发表批评巴蒂斯塔总统的文章,但这些表象并不能掩盖古巴社会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此期间,古巴开始推行性别平等政策,女性获得了投票权,社会底层民众也被赋予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这一切表面光鲜的背后却是严重的腐败蔓延至各领域。最终,在菲德尔与劳尔·卡斯特罗以及来自阿根廷的革命家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的带领下,这些人决定推翻这个依赖于美国利益的政权,力图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且具有自我主导性的革命古巴。
1956年,卡斯特罗及其率领的28人队伍从墨西哥返回古巴,掀起了反抗活动。面对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局面,古巴共和国曾寻求美国的帮助。
然而,作为背后的支持者之一,美国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不仅未给予支持,反而打着所谓“尊重内政、反对独裁”的幌子拒绝参与任何直接行动,甚至进一步施加压力,中断了所有形式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并实施武器禁运措施。
正因如此,仅耗时两年有余,卡斯特罗便成功赢得了内战的胜利,原有的古巴共和国政府随之土崩瓦解。当时的古巴总统巴蒂斯塔无奈之下选择了流亡国外,最终定居于西班牙并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对此,了解近现代历史的朋友或许早已知晓,这并非美国首次违背信誉做出此类行为。
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委员会,以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新成立的古巴政府推行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方针,全面效仿苏联模式,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古巴实行计划经济体系,将土地变为国有资源,设立集体农庄与农村合作社,实现生产和经营工具的国有化。
同时,古巴也实现了企业的国有化,这意味着美国企业在古巴拥有的所有财产均未获得补偿即被收归国有,如希尔顿酒店、电话电报公司、奶牛场、银行、铁路公司、农场及矿山等。
古巴取消了民营和私营企业,关闭了农贸市场,禁止了个体商贩的存在,无论是理发店、餐馆、自行车维修店,还是环卫工人和裁缝师,他们都成为了国家的公职人员。卡斯特罗的理想是打造一个最为纯洁和幸福的国度。
然而,这导致美国的资本被无补偿地驱逐出境,使得两国关系恶化,最终演变成一场政治对抗。美方认为这是掠夺行为,故宣布与古巴断绝外交联系并开始实施贸易禁运。部分网民或许难以理解“制裁”的含义,以为它仅仅是惩罚或封锁行动,但事实上,制裁指的是停止商业往来,既不购买对方的产品,也不向其出售自己的产品,两国之间的贸易因此陷入停滞状态。
古巴曾一度试图通过重新征收关塔那摩湾基地的租金来挽回局势,但在最初的一次成功后,便遭到了美国方面的拒绝。至1964年,古巴进一步中断了该区域内的淡水资源供给和电力传输服务,期望以此迫使美国放弃对该地区的控制权。
尽管如此,美国仍设法从牙买加进口饮用水,并建立了海水淡化设施以及一座发电站,从而确保了其在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直至今日,古美双方仍然围绕这份租赁协议展开争端,美国方面坚持持有异议,坚决不肯归还此军事据点。直到今天,美国还是拿着那份租赁合同,说是死活就不肯归还这个关塔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