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恩来留下3个遗愿,邓小平全部不答应,毛泽东:答应一个

周小瑜 2025-04-22 15:55:31

1976年1月8日早上9点58分,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

这位了不起的共产党人士,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三个心愿,并让邓颖超帮忙转达给大家。

三个愿望送到了邓小平同志那里,他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然后明确表示,这些愿望他一个都不会答应。之后,这份请求又被递到了毛泽东同志面前。毛泽东同志仔仔细细地瞧了好久,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才给出了答复。他觉得,对于恩来同志提出的这些愿望,可以考虑满足其中一个。

周总理离世时留下的三个心愿到底是什么情况?为啥一起奋斗多年的老伙伴邓小平一个都没点头?而毛主席又为啥只能很不容易地答应其中一个呢?

从1974年6月那会儿,周总理查出有病以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那时候,毛主席也是被病痛折磨着。这两位革命时期的老战友,现在又一起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就算年纪大了,周总理心里还是装着大志向,跟年轻时一样,满腔的革命热血,乐观得很。尽管身体状况不太好,但他那股子劲儿,跟年轻人没两样。对于生老病死,他看得很开,躺在床上也不忘关心国家的事儿。

周总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前后在医院动了十四回刀子。特别是那次挺大的第三次手术后,他就靠着一股子毅力在撑着,明眼人都看得出,总理的日子不多了,时间已经在一点点流逝。

总理身边时刻不离的是他的私人医生和爱人邓颖超。打从1928年两人结婚以来,他们已经一起度过了好几十年。在革命那会儿,周总理总是冲在最前头,而邓颖超同志则在后方默默付出。

1927年,革命局势发生了大转折,那时候邓颖超正怀着孩子。为了给组织传递重要情报,她身体受了伤,结果以后都没法再生育了。但即便如此,她和伴侣之间的感情还是特别好。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是您的后代!”

1976年1月8号早上9点,周总理的身体情况特别糟糕,身边的人赶紧跑到西花厅去找邓颖超。邓颖超因为连着照顾了好几天,刚回西花厅休息了一天。一听到总理情况不好,她连饭都没顾上吃,就急匆匆地赶了过去,一直陪在总理身边,直到总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总理离世后,这事儿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边。他身边的护士担心他听到会太过伤心,就一直憋着没敢跟他说。一直拖到了下午三点多,毛泽东吃过午饭,小憩了一会儿,醒来后想听听人念念报纸。

当孟锦云护士值班时,她拿起报纸给毛泽东读新闻。读着读着,她小心翼翼地提到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话还没说完,孟锦云就已经控制不住情绪,泪水不停地流下来。

听到那消息,毛泽东闭上了眼睛,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大颗的泪珠从他眼里滚了下来,他一动不动,就让泪水在脸上淌着。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没法出门了,他心里其实很想去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

晚年的毛泽东常常会念起《枯树赋》里的句子:“以前栽的柳树,在汉水之南轻柔摇曳,现在看它枝叶凋零,真是让人心酸在江潭边。”他用这话来表达对那些已经离世的老战友的深深怀念。

总理离世后,大家忙着给他换衣服,可把衣柜翻了个底朝天,愣是没找到一件完好的新衣裳。全是些打了补丁的,要不就是领口换过的衬衫。这时,有个干部急了,直嚷嚷着:“不行,我自费也得给总理置办套新装!”

邓颖超出面劝住了他,说总理平时就这么简朴,要是知道了这事,肯定会不满意的。

跟总理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邓颖超心里头那个难受啊,无人能及。可如今总理走了,他生前说的那些话,都得靠邓颖超来告诉大家了。

邓颖超说,总理在世时跟她讲过,他走后有三个心愿,希望她能按这些心愿去办。

第一条就是,他不打算留下骨灰。在世时,总理就有个愿望,想走遍咱国家的角角落落。离世后,他也盼着能跟咱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亲密接触,想把骨灰撒遍神州大地。

另外一点,咱们得避免修建陵园。现在国家正经历难关,陵园建设是个大项目,得花不少钱。这些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第三条是,别办追悼会或者纪念活动,咱就安安静静地走,别给大伙儿添麻烦,别让大家因为咱的离开而伤心难过。

这三个心愿首先落到了负责处理后事工作的邓小平手中,他一看,立马摇头,说啥也不同意,接着就把它们转交给了毛泽东来做决定。

那时候,九十高龄的朱老总也加入了讨论,他手里拿着拐杖,声音洪亮地说:“恩来提出的这三个愿望,咱们咋能点头答应呢!”

最终,毛主席拍板决定,尊重周总理不留骨灰的意愿,但纪念堂开放和追悼会的安排不变。

虽然邓大姐费尽口舌地想要劝解,但总理的那些老战友们,谁都不愿意接受总理就这样默默离开的事实。最终,周总理的追悼会还是按照原计划举行了。

周总理的告别仪式开始时,好多中央的大领导都赶过来缅怀。不过,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不太行了,没能亲自来,是邓小平同志代替他在追悼会上讲了悼念的话。

周总理遗体火化的那天,北京城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灵车缓缓从灵堂开出,长安街两边早已挤满了来给总理送行的老百姓。

他们胳膊上都缠着黑布条,脸上都挂着悲伤的表情。起初,只是偶尔能听到几声压抑的抽泣,但当总理的灵车缓缓行进到长安街差不多一半的时候,突然间,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声响亮的哭声,这一下子就像火种点燃了炸药包,周围人的情感全都爆发了出来,许多人立刻就放声大哭起来。

人们的泪水汇聚成了一片汪洋,随着周总理的灵车慢慢移动。大伙儿挤在一起,边哭边喊,心里都盼着能送总理走完这最后一程。

在长长的十里街道上,大家给总理送行,心里满是对这位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的热爱和尊敬,还有对这位认真负责的好总理的深深留恋和怀念。

最后那段不算长的路,走了老半天才到。在总理遗体被推进火化室之前,邓颖超终于绷不住了,长久压抑的情感一下全涌了出来,她在总理遗体旁放声大哭,旁边的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劲才把她劝住。

隔天,处理周总理骨灰撒放的事宜悄悄展开了。邓颖超紧抱着周总理的骨灰盒,身边跟着两位警卫,他们一块儿搭乘飞机上了天。

按照周总理的生前愿望,他的骨灰首先被洒向了北京的蓝天。北京,这座他深爱且奋斗了大半生的城市,承载了他无尽的热情与生命奉献。在这儿,他一直拼搏到生命的尽头。

另一个地点是位于北京周边的密云水库,周总理的遗灰会随着滚滚水流,遍布整个中国大地。

第三个地点是天津海河汇入大海的地方,咱们再来说说天津。这儿是周总理开始奋斗的地方。想当年,搞文化大活动和革命那会儿,周总理在南开积极响应,成了天津革命的领头人。南开,就是周总理革命之路的起点。

漫长时光里,往事如烟渐渐消散,但第一代革命者的信念却历久弥坚,不会被埋没。周总理就是新中国这批革命者的代表,他身上的那股精神,真的值得咱们世世代代传颂,好好学习。

周恩来是个很棒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新文化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在南开学校可没少出力。他带着同学们到处宣扬新思想,让新文化在南开火了起来。

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周恩来作为特别出色的年轻人,赢得了法国许多有志青年的认可和拥护。他回到祖国后,就积极参加了革命,还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大革命垮台后,周总理、贺龙、叶剑英他们带头搞起了南昌起义,朝国民党反动派开了第一炮,这也标志着共产党开始自己拿枪杆子。

后来,咱们开始在农村搞革命根据地,翻越雪山,走过草地,还在陕北打游击,一直到全国解放。可以说,中国革命的每一步进展,都少不了周总理的参与,每个重要阶段,也都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