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基础教育越来越呈现内卷走势,各学校为排名,不断增加教学时长,分数和时长已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学生和老师已不堪重负,过重学习负担也搞得家庭成员内耗,学生自杀、自残等惨剧越演愈烈。为此,2025年关于强制性双休新政赢得高中生群体双手支持,而家长们就争议颇大,部分家长出于押注心理或其他考量激烈反对新政,殊不知,影响学子成长下线恰恰是家长自己,望子成龙愿望美好,但要对自身有清晰认识,四点建议,仅供参考。
作为曾今的高中生一员,那已是早年往事,不过当年高中还有一天休息日,比现在改革前没双休日的好一些,每周末能够晚起,运动一下,能够有时间对本周跟不上的课程归纳总结、纠错为下周课程做准备,松紧有驰,事半功倍。
关于新政,先说观点:支持双休,给高中生们松松绑。
基础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和普及知识,其次才是筛选出优秀的、良好的、不错的和仅仅不适合读书但是可以干别的学生。
反对双休的家长,自身认识才是后代成长下线:
要点1:高考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就是分数论,仅会读书显然是一辈子过不好的。
目前基础教育已经畸形化,唯分数论,分数高就三好学生、标兵、学生代表,荣誉啥都可以拿,但是学习好是结果不是原因,初高中数千万的学生群体,其个体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图1 学习可以不行但是三观不能扭曲
就算学习成绩差,充其量就是学渣,只要三观正常、有道德有底线,做自己喜欢的事,进不了好大学一样可以过幸福生活。学渣比一个能进名校掌握前沿技术却胡作非为的所谓学霸强,至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这样。
要点2:身体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有精神健康,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学习目的在于解惑、提升认知,如能考得好分数进名校也是为了更好提升自己,这一切前提条件是是一个有活力、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看啥都没兴趣的“摆烂”大学生。
基础教育阶段过度榨取青少年学习潜力,以后厌学都是轻的,当父母把自身遗憾或者望子成龙的意愿强加于子女时候,子女成了满足父母私欲的工具,他们也是人,也有想法也有情绪。长期不满压抑得不到释放,最近几年自杀、跳楼、自残的中小学生案例是不是开始增多,肉眼可见。
图2 教师和学生都已不堪重负
要点3:父母家族教育、智力水平可预测后代智力和学习能力
父母混迹底层,没积累、没认知、没人脉,他们越发看重高考成绩,因为他们自己无能却不能为子女托底,只能像赌徒一样寄希望于押注在子女身上,渴望一招翻盘。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背景差异不会因为生育发生根本性变化,就像姚明一家生育女儿是大高个,但是女儿身高介于她父母之间,不会无限制提升,遗传学上叫“趋中”。
反过来,让一个身高1.5米的父母生育一个身高超过1.8米的孩子概率也小,这叫”超亲优势“,是统计学上小概率事件。
图3 智力水平不会因为隔代发生本质变化
同理,代际间的智力遗传也是如此。
此外,父母对子女智力影响也存在性别贡献差异,部分观点认为作为母亲,其本身受教育程度和智商对子女智力的贡献度高于父亲。
因此,作为父母,自己是什么层次、智商如何要有个清晰认知。
要点4:为人父母,工作时对抗内卷996,对子女为何不能有同理心呢?
父母在大厂在单位,一周七天,每天连轴转,得不到休息,就算高收入,能坚持多久?
图4 加班996难以接受,学习也类似
子女在学校求学,面临情况类似,学习是一个重复和渐进的过程,强制性连轴转一定坚持不了多久,而且学习时间增加和学习效率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得不偿失。
适当休息一下,效率或更高。
最后
再次支持高中生双休的政策,新政充分考虑千万学生和老师真实需求。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松紧有驰,方能事半功倍。不计后果地敲骨吸髓般透支学习潜力和精气神,收获是短期的,影响是长远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文章
百度副总女儿“开盒”网暴孕妇事件节点梳理和潜在法律责任分析
以女性家务为由索要经济补偿司法实践看:结婚难的4个深层矛盾
梳理何凯文考研英语造假事件,浅谈考研名师营销乱象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