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滨教授:失眠之痛,影响深远,改善有方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9-15 11:34:36

失眠是十分常见的健康问题,《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73% 的受访者都有过睡眠方面的困扰。

近日,由慕思联合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首份《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逐渐攀高。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尤其是在流感等传染疾病环境下,40%的人群出现睡眠质量差的问题。为此我们特邀通山县人民医院的夏海滨教授为我们讲解失眠的影响及改善。

失眠作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您认为其主要诱因有哪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失眠原因上是否存在差异?

夏海滨教授:失眠主要有五大诱因,包括心理、环境、生活习惯、生理以及药物等因素。

(1)心理因素:生活中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让人在夜间难以放松,脑海中不断思考问题而无法入睡。

(2)环境因素: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等都可能干扰睡眠。

(3)不良的生活习惯: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睡前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睡前剧烈运动等都可能会引起失眠。

(4)基础疾病导致的疼痛,呼吸障碍以及内分泌的失调,特别是OSAS这一类的疾病会导致睡眠障碍。

(5)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抑郁药、降压药、激素类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失眠症状。

不同年龄段在失眠原因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业压力往往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此外,电子产品的使用和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也是其失眠的影响因素。

成年人通常需要面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施工紧迫的项目、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照顾家庭的重任,这些使他们精神紧张,难以放松,导致夜间难以入睡。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则多与身体机能衰退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可能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导致的疼痛、不适会干扰他们的睡眠。同时,老年人的睡眠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睡眠浅而容易惊醒,这些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中,您如何区分原发性失眠与由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继发性失眠?

夏海滨教授:(1)从病因上看:原发性失眠通常没有明确的外部原因,主要由自身内在的睡眠调节机制紊乱引起的失眠,通常与遗传、神经生理特性、心理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失眠,有其他明确疾病的原因,例如健康问题、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滥用药物或者物质、环境因素有关。

(2)从疾病特点来看:原发性失眠起病比较缓慢,可能由于长期的不良睡眠习惯、生活压力等因素慢慢积累而成,失眠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而继发性失眠,出现相对较为突然,且与疾病的发作时间密切相关。

(3)从临床症状来看:原发性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睡眠问题,可能伴随一些焦虑和抑郁。而继发性失眠,除了睡眠问题,躯体的症状表现的更加明显,如疼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精神障碍导致的情绪低落、紧张、恐惧、坐立不安等等。

不同原因导致的失眠治疗策略有何不同?

夏海滨教授:原发性失眠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睡眠习惯和调整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通过调整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习惯来改善睡眠;二是放松治疗,通过促使肌肉松弛,降低身体的紧张度,从而促进睡眠;在必要时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适量的基础镇静催眠药物。

继发性失眠的治疗首先要解决引起失眠的病因。例如,对于抑郁症导致的失眠,首先需要积极治疗抑郁症,使用抗抑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中年女性持续失眠、睡眠少,显著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失眠对女性的身心健康还有哪些潜在影响?

夏海滨教授:(1)在身体方面:长期失眠会使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导致女性更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失眠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失眠会增加高血压和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同时,失眠会打乱女性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节奏,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肥胖等问题,还可能影响甲状腺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最后,失眠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修复,加速衰老。

(2)在心理健康方面:首先,失眠会导致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的情绪;其次,失眠会导致女性认知功能降低,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力下降,使女性在工作和学习中出现困难;此外,失眠会使女性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明显增高,长期失眠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

整体来说,长期的睡眠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及时请求专业人员来给予帮助,提供一些改善睡眠的治疗。

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患者,您建议他们如何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并如何调整日常生活方式来促进良好的睡眠?

夏海滨教授:(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让身体适应规律的睡眠节奏。

(2)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减少光线和噪音干扰,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以保证睡眠舒适度。

(3)睡前避免激烈活动:不要在睡前看刺激的电影、玩激烈的游戏或进行紧张的工作,可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冥想或阅读轻松的书籍,让身心逐渐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4)适度运动:选择白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

(5)合理饮食:晚餐不宜过饱,避免晚上摄入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睡前可喝温牛奶助眠。

(6)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电子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在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

在数字健康时代,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应用程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睡眠监测和管理。您认为这些技术是如何帮助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有哪些潜在的局限性需要注意?

夏海滨教授:目前我所了解的改善睡眠仪器大致有:

1.睡眠监测仪:通过监测睡眠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如脑电图、心电图、呼吸、体动等,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进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比如运动手环、手表等部分具备睡眠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能大致了解睡眠时长、深浅睡眠阶段等信息。

2.失眠治疗仪: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将大脑活动产生的脑电波信号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或听觉反馈,让使用者了解自己的大脑状态,并通过训练学会调节大脑功能,以改善睡眠。

- 经颅微电流刺激仪:通过微弱的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和神经元的活动,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效果。例如美国心诺即眠睡眠仪采用的 CES 仿生物微电流技术,可帮助刺激与睡眠和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释放,并调节脑活动。

- 低频电磁刺激诱导睡眠仪:利用特定频率的低频电磁波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促进睡眠。市场上部分睡眠仪采用此原理,通过发出磁场,模拟人的脑电波,使人兴奋程度逐渐降低,诱导人进入睡眠。

3.按摩椅或按摩器(小型颈部及腰部按摩器):通过按摩身体的不同部位,如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腿部等,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身体疲劳,有助于放松身体,减轻压力,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4.睡眠呼吸机或呼吸训练器:对于因呼吸问题导致的失眠,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类设备可以提供帮助。睡眠呼吸机通过在睡眠时提供正压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状况;呼吸训练器则通过引导使用者进行特定的呼吸练习,增强呼吸肌力量,调节呼吸节奏,帮助改善睡眠时的呼吸问题。

5.睡眠灯:一种特殊设计的灯具,可以模拟自然光的变化,如日出和日落的光线强度和颜色温度的变化,帮助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从而改善睡眠质量。例如唤醒灯,会在闹铃时间的半个小时前开始逐渐亮起,然后再结合音乐把人叫醒,这种模拟日出的方式可以让身体逐渐准备好被叫醒,降低起床后的疲劳感。

6.深度睡眠仪:采用纯物理调节方式,通过生物电助眠技术多频脉冲结合,有效刺激失眠用户下丘脑自发睡眠区,安抚焦虑神经,帮助使用者获得深度好睡眠。

7.慢波睡眠机:营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环境,通过载能荷电粒子以有助睡眠频率的形式与大脑慢波形成叠加和增幅,从而调节大脑深度睡眠的稳定状态,获得更优质的慢波睡眠,提供无损伤非药物非接触的新生物学深度睡眠解决方案。

8.睡眠眼罩:有些睡眠眼罩带有热敷功能,通过对眼部周围进行适度的热敷,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干涩,帮助放松眼部肌肉,从而有利于入睡。此外有些高端眼罩还具备有按摩功能。

如果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头晕、头痛、心慌或者皮肤痛觉麻木等症状,或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失眠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需要及时停止这些物理治疗,并且找专业的医师做睡眠监测。

夏海滨

通山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

0 阅读:35

元元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