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未来是一场由人工智能(AI)参与的写作变革,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小陈习惯在地铁上刷手机,阅读最新的网文更新。
最近一次,她发现心心念念等待更新的章节居然由AI参与创作,这让她感到有些失望。
“我掏钱是为了读作者笔下的灵魂,不是机器的冰冷产物。”
AI写作的界限:网文平台的探索之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世界中,AI的身影越来越常见。
用AI参与写作?
恐怕不止小陈一个人感到无所适从。
2月的某一天,晋江文学城宣布了它的“AI写作使用公告”,像是给这场技术与创作的纠葛打上了一个明确的框架。
晋江表示,AI可以用于辅助,但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角。
他们允许AI参与校对、生成个别要素,甚至是简单的人物关系,但核心的情节撰写,必须出自作者之手。
平台的这一篇公告就像是摸索中迈出的一步,试图在技术进步和保护原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晋江对AI创作的限制及其背后原因为何放出禁令?
这恐怕与晋江的平台模式息息相关。
在晋江,读者每次更新都要花费一定金额,这种付费模式让读者对内容的质量有更高期望。
花钱买阅读,自然希望购买的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文字,而不是无生命的算法产物。
类似平台的出现,就是为了保护原创创作的价值和读者的信赖感。
晋江通过公告细化AI参与写作的规则,让作者和读者都心中有数,不会对创作的原创性产生怀疑。
面对AI技术的侵袭,网文作者们也在苦苦思索如何应对。
像当下流行的一些AI检测工具,看似是帮助确认内容创作源头的一种手段,但可靠性却令人质疑。
某位作者就提到,使用AI生成检测工具时,几乎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章节显示的AI概率相差悬殊,这让他哭笑不得。
更有趣的是,作者自发地开始保存写作过程的记录,就像保存聊天记录一样,以防被误判为AI创作。
当然,这种做法也只能作为一种表面上的证明,真正的心力还是得靠读者去感受。
AI辅助工具对网文创作的利弊分析有人开始思考AI写作的利弊,他们认为,AI可以在创作中的某些阶段增添便利,比如帮助查资料、起名、润色文句,却不能代替创作的灵魂构建。
有网文编辑表示,尽管AI有助于从繁琐任务中解放创作者的精力,但无法替代灵感与情感的投入。
AI的作品,听起来像长篇大论的技术攻略,缺乏应有的温度和情感牵引。
即便AI能够写出流畅的句子,能真正打动人的,仍然是那句发自肺腑的台词和句子之间润滑的细节。
在网文这个充满情感和人性高潮的领域,AI可能永远无法复制人类心灵深处的波动。
尽管技术可以模拟效率与逻辑,但无法模拟感动。
正如那位负责编辑的小红书平台工作人员所说,作品的流畅度与节奏是关键,而这更多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文字的雕琢。
结尾:AI之于网文创作,犹如火药之于战场,它的力量甚至可以决定胜负,却永远无法取代战士的勇敢与智慧。
前方的路是变化莫测的,网文作者在与科技共舞的同时,更要牢记属于人类的独有表达方式
坚持原创精神,不仅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自我创作的一份承诺,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作者智慧的结晶。
未来网文的舞台,在技术与创作的交汇下,一定会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