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弟继兄位的未解之谜(金匮之盟)

村夫城中一 2024-03-27 12:50:34

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赵匡胤生母昭宪太后杜氏病危,临终前要求太祖承诺,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并请权臣赵普作证留下诏书,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杜太后像

这个杜太后病危以后,赵匡胤就忙前忙后,端汤喂药伺候其左右,然后病情却没有好转,临终前问守在病榻前的赵匡胤:儿可知何以得天下,赵匡胤无法应答,在杜太后追问下,才回答道,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可杜太后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随即说道是因为后周皇帝年幼,但如果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怎能得天下,切记你死后要将皇位传给你弟弟,由年长的君王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应答:不敢不从,随后杜太后就命赵普把二人谈话内容记录下来,写成一封誓书,让人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官方版本。

十五年后的一天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万岁殿饮酒畅谈至深夜,次日清晨被人发现已经驾崩,随后赵光义登基,此时赵普早被贬出京城,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了,金匮之盟无人提及,似乎也无人知晓,直到第二年赵普从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任京师,才上书宋太宗金匮之盟的事,也就是说赵光义登基时并没有金匮诏书给他做背书,而当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当年后周幼帝才七岁,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按理说赵德昭才是继承皇位的合理人选,何况杜太后怎么能预测自己儿子何时驾崩,死后其子是否年幼,并且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当时登基时候就应该拿出来而不是一年以后。

赵光义像

这些疑点被学者普遍质疑金匮之盟真实性,大多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和赵普合力伪造,这么做太宗是为了皇位的合法性,而赵普是为了东山再起,有一点可以确定,宋太宗即位后赵普加封梁国公,再一次位极人臣。

公元979年太祖长子赵德昭自刎身亡,史书记载是因赵光义批评几句想不开自杀了,两年以后太祖次子赵德芳离奇病死,赵匡胤这一支的血脉就此断了,那么唯一阻碍赵光义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障碍,就是自己弟弟赵廷美,赵廷美这时候的职位是开封府尹加封齐王,当年赵光义也是这个职位,按照之前金匮之盟的逻辑,赵光义死后应传位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如此轮换着来。公元982年赵廷美被告发阴谋篡权,幕后黑手就是赵普,随后赵廷美被发配湖北,削去一切官职,最后郁郁而终。通过一系列的运作,老赵家的继承局面基本稳定,金匮之盟真假难辨,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赵光义和赵普这两个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