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鲁迅有多热爱看电影,每次的座位都要买最高价的!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8-17 10:19:49

鲁迅的文学造诣人尽皆知,他的许多小说都被搬上银幕。但不为人知的是,鲁迅还是一名资深影迷。1939年10月,许广平在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时就曾说过:“鲁迅一生中最奢华的生活就是坐汽车与看电影了。”

近日,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开展的“影迷鲁迅”展,则通过电影票、海报等实物,再现了鲁迅的观影经历和电影观念。如今,国内各大影院陆续开放,人们终于再次走进影院收获那份独特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国历君就为你送上来自鲁迅先生的“观影指南”,回溯当年,这位资深“文艺青年”的光影记忆与犀利眼光。

作为新文学旗手的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可谓巨大,电影方面,鲁迅虽自称“门外汉”,但他极为热爱电影。

据统计,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但看得并不多。从1916年9月到1925年2月,看了12场电影;1926至1927年,鲁迅在厦门、广州时,看了13次电影,差不多每月一次,这当然与彼时中国电影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

1927年10月,鲁迅携家眷来到上海虹口,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十年。这十年是鲁迅写作最繁忙、社会活动也最频繁的时期。正是在这十年间,鲁迅一共观看了140多部影片。在去世前九天,也就是1936年10月10日,他还看了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复仇艳遇》,并对其赞赏有加。

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开馆纪念,摄于北京,第二排左起第五为鲁迅

而知人论世辛辣老练的他,看了电影自然也会产生丰厚的“观后体验”,这些珍贵的“影评”散见于杂文、日记、书信以及译文中,其中,杂文13篇,书信24封,日记170则,译文3篇。鲁迅会在日记中记下是什么片子、在哪家影院看的,有时还会注上“佳”“不佳”“劣极”等简短评语,堪称“民国手账先锋”。

鲁迅日记手稿

说起鲁迅与电影的渊源,还要回溯到他在日本学医时期。据日本学者小田岳夫于1946年出版的《鲁迅传》显示,鲁迅最初弃医从文,正是受到了当时观看的电影的启发:

“在第二学年里有细菌学的科目,那细菌的形状都用电影来说明,但当课业告一段落的时候,多余的时间便常开映时事电影,应为刚巧是日俄战争以后,所以时事电影也自然都有关于这方面。战争的场面当然是日本军队胜利的场面,学生们看着一个一个地拍手欢呼。有一天,在开映的期间,鲁迅混在学生们的群里暗暗地看着电影。于是在电影的画面上,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中国同胞的姿态。这同胞被日本兵牵到枪毙的人前。那被枪毙的人都是强壮的体格。枪毙在鲁迅的眼前执行。学生们又拍手欢呼了。可是他独个人却感到无限的苦痛。这不是为了同胞的被枪毙,而是为了那些有着强壮的体格而去作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种麻木的神情却实在令人可悲!”

1904年4月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摄于日本东京

“从那时候起,他学习医学的志愿便很快地被别的东西代替了。他深深地感到:祖国的同胞即使用新的医学使他们的身体强壮,使他们的寿命延长,如果他们的精神依旧像今天一样,那么中国还是和过去的中国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需要他们精神的革新!除了用文学的力量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他于是决意要去东京展开文学运动了。”

同样的心情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也有提及。

正因为鲁迅最初的“启蒙”源自电影,他后来主张将电影的艺术形式运用到教学中:

“有一天,在一处筵席上,我随便的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了。”

1912年左右,鲁迅穿着自己设计的“中山装”,摄于日本东京

今日看来,鲁迅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我们现在不但早已有了科学教育电影,多媒体形式和互联网早已进入课堂。

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左起为青年木刻家: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

当然,鲁迅的观影体验也的确是优越。据许广平回忆,鲁迅不但看电影,且每次的座位都要买最高价的,他的观点是,看电影要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远角落里,倒不如不去了。

在当时,鲁迅夫妇往往在晚间等海婴睡了后,若家中没有访客,便叫一辆汽车到影院去看电影:“我们多是穿不大注目的深色朴素衣衫,在影院里极力不往周围观看,或回头研究;因为我们不须研究别人,同时别人看不出是我们更好。”有时,鲁迅也会喊上三弟周建人一家、或好友茅盾、郑振铎等一同观影。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