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一早,我们一行四人的第一站是去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王家岭后地村宁家大院采访。沿312省道,从王家岭村委会路口拐北,狭窄的村道蜿蜒至后地村宁家大院。已提前回村的宁改乐老师和侯村宁占峰书记也到后地村与我们会合,也参与这次宁氏家族探访活动。在宁家大院的外甥陈伟的引导下,我们实地探访宁家大院后,采访了村中八十五岁的宁九州老人,并沿过去进村时陡峭的老路下到半沟沿,查看宁进卿(讳附科,字进卿)懿行碑,充分体验山路徒步的艰辛,探本溯源后地村宁家大院的历史脉络。
一、概况
后地村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的樱桃山南山脚下,坐北面南,东西两端地势向南凸出,后背向北凹进,整个村庄犹如坐落在半圈椅形中间。村前沟内泉水涌动,形成一条成年流淌的小溪,四周围绕着大片肥沃良田,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后地村解放前属陕县第五区第四十四保,归张茅镇管辖,1957年建设三门峡大坝后划归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村人全都姓宁,原先300多口人的偏僻村子,如今只剩下不到10人坚守。
后地村宁氏家谱记载,宁氏始迁祖是十二世宁五龙,1780年携子宁良智从高庙乡李家坡双头村迁来。曾孙十五世宁恒瑞有五个儿子,分别叫振东、振西、振南、振北、振中。我们推测,宁五龙来后地村时应当按40岁左右,那他生于1740年左右。曾孙十五世宁恒瑞1831年建祠堂时按50岁左右,他生于1780年左右;十六世宁振西时年按30岁左右,他生于1800年左右,据说他死时不到40岁,大约死于1840年左右。
宁氏家族于1803年前后修造地下坑三孔砖窑,传称老院。1805年至1832年二十多年时间,大兴土木,造豪宅,立祠堂,造学堂,建庙宇,村中心坐北向南宅院建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
崖下老院、中院、西院、薄院、祠堂、东院及崖上院等宅院均为四合院,由主上房(砖窑)、门面厦房、厢房(砖窑)组成,房屋高大雄壮,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家族宅院按常理该是“哥东弟西”,但由于宅院主要是由老二宁振西出资兴建,他便住在中院,务农的老大宁振东屈居西院。两百多年来,宁氏族人在宁家大院及崖上扩建的宅院里耕读传家。
二、老院
宁氏族人到后地村后,通过艰苦创业,于1803年前后修造地下坑三孔砖窑,传称老院。
三、中院
崖下中院、西院整个院落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门面房长66米,宽16米,高8米,面积800多平方米,房子的原木大梁、房檩直径得两人合围才能抱得住。房内两层结构,上有楼阁下为客房,全是木制而成。房间用木刻花格隔断分开。房脊顶端镶五脊六兽。
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乡绅官吏为颂扬宁氏家族的业绩和孝贤敬长、乐于助人的美德,特赠送12块黑底金字牌匾(约2米长,1.5米高),并将其悬挂在正面外墙。
中院大门正对柳树沟,对面砌了个照壁墙。如今照壁墙主体完好,雕刻精致,正中的硕大“福”字,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铲除了,仅留痕迹。
中院大门上方的砖雕虽有残缺,但难掩华美。木门框上方鲜红户对尚存,门当不见踪迹。
中院大门原来用一寸厚的两扇实木和铁条、铁钉精工而成,门后两边设有精密的安全机关用来预防盗抢。原来大门外青石雕成的上马石、拴马桩,均被文物贩子踅摸走了。
中院大门洞有十几米长,内有大青石条供人夏天乘凉。进入大门西厢房(砖窑)南侧墙上有一坐小型家庙(土地庙)
中院青石台阶,大方砖铺地。砖窑大窑套小窑。
四、西院
中院与西院由雕花圆拱门连通,只是门早已被封死。
进入西院大门,西厢房南侧墙上有小型家庙(土地庙),旁边有石桌、石凳、香炉。六十多岁的宁东州老人曾住在西院偏窑,这里是早年的银库。为了防止雨水渗入窑洞,院内主窑顶修了二崖。二崖下方西侧有一个方形孔,称为蹬槽,是雨水经二崖流下的通道。为了避免水流过猛,于是修成台阶状,减轻冲击力。水经蹬槽流泄,再通过流水槽排出大院。
五、路壕
西院西墙外有南北向的斜坡石板路,称为路壕,是村里的排水道。全部由清一色长1.5米、宽0.5米、厚0.2米的青石板铺成,两块石板平铺,中间竖起一块青石。晴天走人,雨天排水。西北斜坡石板路与东南下沟路壕看上去好像两条青龙在村中盘绕,全长三四百米。水流从宅院门前自西向东,再折向南流到柳树沟底,沟底至今可以辨出河道冲刷的痕记。
六、薄院
路壕西侧紧挨着薄院,又称账房院,门楼朝东,是替宁家管账、收租人住的院子。大门楼虽也雕花,但排场不及中院和西院。这里主窑顶部有“天官赐福”砖浮雕大字。还有一个门顶上有“耕读传家”砖雕。据说宁家有良田数千亩,加上居官人员的俸禄,每年收银达万两之多。
七、祠堂
薄院西有祠堂。祠堂是十五世宁恒瑞携五子及孙辈合家创建的,是宁氏族人祭拜祖先、祝贺喜庆、惩戒违背族规、教育子女后人的场所。宁家男儿要娶媳妇,前一夜,须穿礼服、戴礼帽,在祠堂拜祖先,再由礼生传授第二天行礼、作揖、祭酒等礼仪。若家人过世,经先生看过,如果坟地不利,就不能埋葬,棺材要停放在祠堂内,等到三年后才能入土为安。每年十月初一夜里,宁家人聚在祠堂前烧寒衣,但是对祠堂修建没有出过力的宁姓族人不准来这里,只能在自家门前烧纸。
祠堂是一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四合大院。坐北面南,北为正殿,南为大门廊坊,东西各五间厢房。大殿整体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高高立起,青一色的大青石条铺设的十个台阶直通大殿正门。1958年“大跃进”时期,祠堂作为生产队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祠堂无人维修、管理,曾几次被文物贩子偷去木雕石刻。如今,祠堂正殿东面山墙及轮廓还在。
八、东院
东房是马房院,又称马号,用来安置和喂养牲口,也是四合院,西厢房(砖窑)墙上刻字显示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
东院大门建在西厢房(砖窑)南侧墙,朝西,小型家庙(土地庙)建在东厢房侧墙边,与中院形制一样。
马房院墙边原有一棵百年古槐,村人认为是村里的脉气,大约四十年前,有小孩在树洞中烤火,不小心将树烧死。
九、跑马场
跑马场,官话称为教场,宁氏祖辈和当地人原名为“马套”,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位于后地村南黄底岭,东起老槐树下,西至牛王庙,占地大约三十六亩。
十、崖上院
崖上院也是四合院。据说是老三宁振南的宅院。老四宁振北、老五宁振中没有后人,没有专门的院落。
崖上院的照壁墙和大门完好。崖上院的照壁墙没有中院的照壁墙高大,砖雕也没有中院的精美,但所雕“福”字基本上是一样的,呈龙凤呈祥状。
十一、学院和武学院
据说最初村里还有学院和武学院,分别是宁氏家族年轻人学文和习武的地方,如今辉煌不再,只存房基。
据八十五岁的宁九州老人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所立的《清例授进义校尉宁公进(卿先生懿行碑)》几经辗转,后他孙子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立于沟半坡路边,并盖有碑楼,现碑楼不存,碑下半截埋在地下。碑载,“公讳附科(十八世,振东一门),字进卿,峻峰其号也。世居陕州后地村。文虽不就,而武冠军(中)。长兄弃世,家道中落。命途多舛,屡战不捷。”基本上能了解到他的情况。
十二、庙宇
村南泉溪水北边沟半坡三百米处有一座庙宇,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坐北朝南,分为两间,东为种神庙,西为奶奶庙。
东室正中塑一尊种神像,身高丈余,体态魁梧,头戴王冠,身穿红白橙紫青黄蓝绿八色龙袍,脚蹬黑帮白底长靴,力贯全身,双目炯炯有神,正气凛然,两边站立着四座小护卫,俗称站神。据说“种神”在农户心目中是保种、保苗、保收,保佑年年丰产、五谷丰登的神。每逢干旱时,全村老少集中一起,抬着猪羊贡品到庙内向种神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农作物丰产增收,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西室称为奶奶庙,中央是一座莲台,台上奶奶塑像双腿盘坐,面目慈祥,娴静端庄,自然大方。四周墙上挂着栩栩如生的花鸟鱼龙和山水绘画。
整座庙宇基本完好,墙上赫然有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抓革命促生产”大红标语。
十三、古树
庙宇前面原长着两棵大杨树,树高12米左右,树围2米。尤为奇特的是一棵小槐树长在粗壮的树主干中心,也有人称作“杨抱槐”。如今,曾经遍布村落的数百年古槐树及两棵大杨树踪影全无。
十四、老坟
宁氏家族老坟茔地在宁家窝村上岭西豁口。后地村宁氏先辈是从双头村迁来的。据说双头村分山上、上店、戏楼后、后院、桥上、西院、沟底几大门户。后地村宁氏与桥上是本家门户,老坟是在蛇沟。解放前后地村宁氏族人每年清明节都有代表去岭西豁口老坟和双头蛇沟老坟祭祖上坟。
后地村宁氏先辈老坟茔地在华家嘴。从西字辈后开始分开三座老坟,一是村东九亩地老坟;二是上塬十五亩地老坟;三是村东小老坟。但都没见墓碑。
十五、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编写《后地宁氏家谱》的成员,如:主编宁忠祥,副主编宁小成、宁守峰,顾问宁迎春,等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和家族脉络。谱载祠堂大梁文字记载“龙飞道光十一年(1831年)宅主吏员宁恒瑞率男生员振东(鸿飞)、监生振西及振南、振北、振中等子孙合家创建家庙”,据此推断第十五世宁氏先辈宁恒瑞有一定的官吏地位。谱载宁附科为例授进义校尉。村里当代人物如:热心公益、2008年为修建出村3.1千米道路做出突出贡献的宁屯华,立志山村教育的王家岭小学校长宁铁旦,德才兼备的乡村医师宁建峡,等等。村里还出了博士宁慧峰、硕士宁伟峰等文化人和不少在外工作人员。
十六、传说
1、据村中老人说,宁振西发迹后开始修建宁家大院。当开始挖房屋根基时挖出一窝蝎子,建筑工人征求主人意见,宁振西偏不信邪,值之不理,让把蝎子倒掉后继续施工。有人说宁氏家族的败落与蝎子有关,破坏了宅院的风水,当然这玄学有无理论基础不得而知。
2、据现村八十五岁的二十一世宁九州老人说,当年宁振西发迹后出手绝非一般。传说宁振西想与黄河边马家河底村一家财主接亲,对方提出要12匹马所驮银元,宁振西媳妇也阔绰大方爽口答应了这门婚事,足见宁振西发迹当年之辉煌。
3、据老人传说,宁振西发迹后当年给孩子娶媳妇时,从女方到后地村一路全用红地毯铺就,可谓财大气粗。当然这里不免有夸大其词的成份。
4、传说宁振西生意做到俄罗斯,由于正值晚清乱世,商路断绝,宁振西官商勾结,生意做得很大,还捐了官,未及上任,便吞金自尽。不到四十岁的宁振西死后,有传说“宁振西媳妇进了城,骂的狗官坐不成。”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有一个泼辣、善于管家的“贤内助”。据说宁振西初葬黄底村原南,后移回村东背后山上,没有立碑。
十七、命运
宁氏家族发迹快,败落也疾。到底是如何发家的,村人莫衷一是。我们揣测,宁氏家族通过二十余年的积累,一是他有数千亩良田,二是也许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也许后代人不知道,也许不愿说。
后地村宁家大院,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展示了先辈的生活场景。宁家大院后人从十二世宁五龙入村,到十六世宁振西发家、十八世宁附科家道中落,前后不过七代。尽管宁家大院只剩下残垣断壁,但经岁月磨砺的历史记忆和家族命运值得人们深思。
采编简介:
尚柏仁,男,1963年8月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映象网特约评论员,三门峡市特约社科专家。多年来公开发表三农方面论文130余篇,诗歌700余首,出版有《情系三农》、《感悟人生》、《尚柏仁文集》、《尚柏仁诗集》、《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乡村行走》等书。先后有2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文章散见于300余种报刊、杂志、书籍及网站等媒体。
马朝龙,三门峡市体育局原副局长、调研员
董振民,三门峡市社科专家、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河南省姚姓及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古镇张茅》及《陕州张茅红旗飘飘》执行编辑,《张茅教育印记》执行主编。
陈伟,陕州区政协委员,三门峡市新联会会员,陕州区新联会副会长,陕州区影视家协会副秘书长,三门峡海伟祥文化传媒负责人,开设《崤函春秋》专注崤函遗事,挖掘峡市故事,推动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