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册封藩王,就是想要借助宗室后人的力量,镇守军事要地,保护皇室,因此到了明朝末年,虽然藩王们的行政权力被削弱,但军权还是很重的。可为什么在这么精密的布局下,大明还是没能逃过被覆灭的厄运?明代“削藩”政策的推行,使明代中晚期藩王们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洪武时代,藩王还想保护大明王朝,可是到了明朝中期,藩王们却是抱着一种“天下大乱,幸灾乐祸,人人都想和你同归于尽”的心态,这与朱元璋的本意,已经是天壤之别。
鱼龙混杂的藩王群体。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藩王都过得很好,很富裕。权力越大,得到的俸禄越多,他们的身份也就越高,甚至可以通过吞并领地来享受奢侈的生活;而底层的皇族又占了大部分人口,再加上皇族对赋税的重视,经常会出现拖欠赋税的情况,以至于“禄粮积压多年”,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再加上皇族禁令,皇族子弟不能以平民身份工作,生计受阻,“皇族子弟虽然名义上是皇族,实际上却是贫民子弟。”宗藩子弟大部分都是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为非作歹,欺压平民,即便是被朝廷严惩,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丝毫的改变。不过,宗藩之中,也有一些人才,比如朱橚,精通植物学,朱权和朱有炖,精通戏曲,朱载堉精通音律,他们都是宗室之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在明朝,宗藩这个群体,已经堕落腐败成为了一个可怜的阶级。
明朝的衰败。在朝廷剥夺藩王们权力的同时,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因为明藩王的封地都写在了金册上,所以不用交税,而且他们经常以自己的势力“自置”的名义,来逃避赋税。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享受到国库的俸禄,而明朝的皇族数量也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加,从洪武时期的五十八位皇族,到了万历时期增加到了八万多位皇族,这些皇族的俸禄对皇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众藩王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变化,于是,他们以“奏讨”、“纳献”的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抢夺珍贵的国土上。在长期被藩王欺凌的情况下,在明朝末期,随着农民起义的发生,藩王集团自然受到了民众的强烈谴责。
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下,藩王们们四散奔逃,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稳定国家的责任,一些特殊的皇子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虽然组建了自己的小王朝,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大明的覆灭,皇室的衰败,让这些小王朝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建立大明王朝,画下了一幅宏伟的政治蓝图,并对皇族的子孙寄予厚望。只是,世事难料,后人的品性、才能各有不同,对于“祖训”的遵从和接纳也各有不同。朱元璋认识到藩王制的缺陷,试图以限制行政权和保留军权等手段遏制藩王权,然而,藩王权的扩张往往偏离了朱元璋的预期,而在明朝末年,藩王权对国家的作用也随之消失。朱元璋要让大明千秋万代的雄心壮志,终于被打破,虽然后来的君王们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没能阻止明朝的覆灭,这一切都是因为封建制度和分藩制度的缺陷,所以,“祖训”的完善是不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