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外媒报道,基于运-20B运输机发展而来的新一代大型预警机“空警-3000”,已经成功完成了首飞。根据几张照片研判,在雷达罩气动外形方面,空警-3000在保持圆盘罩+支架式的基础上,疑似还采用了机身共形式天线阵面。另外在天线布置上,空警-3000并没有沿用此前的三面阵布局,而是采用了双面旋转阵。
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随着引进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以及俄罗斯A-50预警机的相继失败。促使我国便在极短时间内,先后自行研制出空警-2000与空警-200云集,且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性能更好的空警-500,在预警机领域逐步实现了自主化与国产化。
被誉为“争气机”的空警-2000预警机有一些先天性的缺陷,由于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供应受限,空警-2000的服役数量仅为4架。其次是空警-200雷达所采用的双面阵布置方式,使得该机在机头和机尾方向上,存在着较大盲区(一般为前、后各60°扇区),因而这就需要载机沿着一定的航迹飞行(例如“S”形),以此才能够获得全空域预警信息。
,空警-500的性能非常先进,但结构及系统改进面临着超重难题,为了确保该机在高温高原条件下有着足够的续航能力,对此设计人员便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最终将其重量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空警-500超重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却又造成该机的人机功效,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这对长时间作业的机组人员来说颇为不利。
以上所表露出的问题,多与载机有着直接因素。反观以运-20B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空警-3000,就不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得益于运-20B的产能扩张,未来势必会生产数百架,使得解放军的预警机数量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涡扇-20的装机运用让运-20B运输机的载荷能力和飞行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彻底改善了因载机自身条件有限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人机功效表现将会有着显著提高;自重更大且更为复杂的雷达系统会与运-20B形成较好的适配性。至于雷达系统存在的散热和功率等问题,已经对伺服器极高的要求,在运-20B上面都能够做到有效应对。
空警-3000在雷达天线布置上,并没有继续采用空警-2000那种固定式三阵面,而是采用双阵面旋转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类似于俄罗斯的A-100预警机,或是我国此前推出的“丝路眼”预警机,即背靠背的双面旋转阵布局。这种布局能够通过阵面的机械旋转,来完成对全空域的覆盖,同时可以调度雷达波束对目标进行跟踪。
背靠背的双面旋转阵面布局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增大天线阵面的尺寸,提高探测能力。二是对任何方向上的目标,均能使用相同的波束探测,不存在因波束展宽带来的天线增益和探测精度损失。两个频段的雷达天线阵面背靠背安装,可以分时工作,一个频段阵面负责警戒搜索,另一个频段阵面负责重点目标的跟踪。
背靠背的双面旋转阵面使用两种天线波束扫描形式,方位采用机械旋转方式扫描,垂直采用电子方式扫描。有分析认为,空警-3000预警机的双面旋转有源相控阵雷达会使用S波段与UHF波段。前者在最大作用距离、高度覆盖及测角精度等方面的表现最优。后者则被认为对隐身目标有着良好的探测能力。例如隐身飞机在UHF波段下的RCS平均值为0.05平方米,然而其在S波段下的RCS平均值,则会骤降至0.01平方米。
除了双面旋转阵外,网友还认为空警-2000采用了机身共形式天线,按照已故王小谟院士的话讲,这种设计不仅会“减少设备数量,同时也会对载机的气动性能、续航时间予以极大改善”。上述说法的得出,与空警-3000的局部区域被打码有关,因此究竟有无机身共形式天线,还有待商榷。
从装备性能上说,背靠背双面阵和机身共形天线的组合设计会起到正向作用,天线与机身结构实现了一体设计,相应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周边空情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来自对手的五代机装备数量与运用频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我们空军未来预警机的作战性能需要围绕着构建新一代反隐身作战体系,这对于空警-3000来说责任重大。空警-3000就好似一把利剑,将对美军颇为倚重的隐身化海空作战能力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空中力量在我们中国空军面前,会变得愈发透明,直至无所遁形!
我买的烟,没有白抽,中国军工万岁
采用双面阵列旋转天线,可以节约成本和结构重量,今后估计可以对外出口。个人觉得无旋转固定式四面阵或者三面阵数字阵列雷达,才是更好的选择,只是成本造价太高,盘子结构重量与体积太大,不利于预警机空中飞行安全。
主要问题就是平台以后最好选择战斗人员舒适性的民航客机
预警机的大平台是运20?[点赞][点赞][点赞]
双阵面,大哥,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