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美国邮政(USPS)突然宣布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包裹,与特朗普政府同日生效的对华加征关税政策同步实施,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免税门槛并额外征收10%关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e57440c1e8335fb5dfa7f6e541bb1f.webp)
这看似“威风”的操作实则是一场自行导演并表演的闹剧,在短短的24小时内就被强迫着发生了逆转,其背后全部都有利益之间的较量以及目光短浅的政策的痕迹。美国邮政这一暂停,使得全球供应链在瞬间便“死机”了。中国卖家于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中占比较大,众多跨境电商依赖USPS物流。这一停数百万包裹积压,清关停滞,物流瘫痪。企业无奈转向高价的UPS、FedEx等,成本骤增5%-15%。美国中小商家的库存周转完全陷入混乱状态,在义乌的小商品以及深圳的电子配件等处于供应链末梢的企业,其订单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商业信誉也受到了损害。美国消费者极为痛苦,“海淘”而来的商品收货时间极其漫长,遥遥无期;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所获差评如同潮水般汹涌,数量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只得启动应急赔偿措施。美国社交平台引发了“囤货潮”,廉价的服饰以及家居用品的搜索量急剧增长了300%,纽约的主妇悲泣道,原本只需20美元的连衣裙或许会涨至35美元,工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美国这么做,无非是利益作祟。特朗普政府想借取消免税门槛打击中国跨境电商,保护本土企业,像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巨头就少了很多竞争对手。美国邮政则担心在新关税政策之下,清关过程变得复杂,从而引发法律纠纷以及成本失去控制,索性先“躺平”。但这政策一出台,就遭到各方抵制。Shein和Temu等提前对美国仓进行了布局,因此受到的冲击较小。沃尔玛Target等依赖中国低价商品的零售商,联合游说白宫施加压力,毕竟一旦断了中国商品的供应链,他们的利润将会大幅缩水。香港特区政府亦强硬发声,香港对美年有达2715亿美元的顺差,此政策给香港贸易带来的冲击甚大,美国政府不得不思量后果。虽然美国邮政在过了24小时之后又能接收包裹了,但是后续的影响还在继续呢。美国邮政的信誉遭遇了极为严重的崩塌,众多企业纷纷开始转而投向DHL以及顺丰等这类第三方物流,其市场份额或许将会流失超过20%。关税审查变得越来越严格了,每一笔物流成本都增加了0.5到2美元呢,这样就导致中国商品原本的价格优势变弱了。从长远来看,这次事件,推动了全球供应链朝着“去美国化”的方向发展。Shein额外追加了5亿美元来扩建美国的仓库,Temu要求将30%的库存转移至墨西哥,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近岸化”的布局。在此时拉美中东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逐步地兴盛起来。TikTokShop在沙特构建了地区总部,跨境电商施行“多极战略”,不再仅仅聚焦于美国市场。美国施行单边关税壁垒,期望能够保护本土产业,不过最终却陷入了“双输陷阱”。美国政府虽能在短期之内获得一定的关税收入,不过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却需承受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每月高达30亿美元。而且这还加剧了美国国内通胀,美国CPI预估上升0.3%民生矛盾激化。在这危机的时候,中国企业开始了转变,从搞“价格战”开始慢慢变成了“供应链韧性竞争”。企业一直都在优化供应链,使劲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主动去开拓新的市场,一心想要在那变化多端的国际贸易环境里保住自己的竞争力。美国这次24小时的政策闹剧,把自己贸易霸权的短视和混乱暴露无遗。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美国却想螳臂当车。未来贸易竞争,谁能在不确定性中创新,谁才是赢家,而美国这波操作,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f83a63fd9f25ad9aa9d91ed30fc8cc.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