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数据,为什么都2020年了,找乘客还要通过媒体?

数据玩家的自我修养 2020-03-05 09:45:04

疫情凶猛,相信大家的各类微信群,不管是专业讨论群、母婴交流群、业主群、家庭群、同学群还是同事群,都变成了疫情播报、科普群,朋友圈也充斥着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消息。所有这些消息,有视频有图片,有官方通告,有小道消息,有真有假,大家可能有种感觉,每天都很焦虑地去看各种消息,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虽然在放假,但是比上班还累,精神状态更差,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问题:

为什么都2020年了,寻找乘客还需要通过媒体广播的形式?

最近两天大家应该也看到了,官方媒体上持续出现类似消息,寻找曾经乘坐过某日某次列车的乘客。仔细想想其实挺奇怪的,现在列车购票早就实名制了,理论上每趟列车上的每个乘客都可以找到,包括特定车厢特定座位的人,或者某一站下车的人,为什么还要通过这种低效的方式去寻人呢?

数据玩家仔细想了下,可能有以下原因:

最关键的,政府数据没打通,这个寻人的流程里,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或企业:首先,医院需要诊断出确诊患者,通过询问患者,得知其曾经乘坐过某日某班次列车。这时候医院肯定只能上报,不可能自己去找乘客。我们假设上报至当地疾病防治中心或者卫健委,由上级部门再上报至当地政府,当地政府需要找人,一是通过接洽12306寻找特定乘客,二是通过媒体发布。

12306接到需求后,也需要上报铁总,得到批复后再人工进行查询,最后反馈结果至当地政府。拿到乘客名单,这些乘客有可能通过App或者网站购票的,这样或许留了手机号,但是也很有可能是通过线下或者第三方OTA购票的,没法拿到手机号,也就无法通知到本人,只能再找公安系统,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流程。注意,这一切都是线下流程,需要通过电话层层汇报,甚至还需要红头文件盖章,毕竟12306直接查询的是客户身份信息,公安系统也不能随意提供公民联系方式,虽然现在是紧急情况,但是是否有对应的紧急预案,在信息系统/数据提取方面应对这类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媒体发布的情况看,肯定困难重重,不过我相信,各机构也在同步进行相关流程的打通。

第二点也很关键,那就是这些同车厢的乘客未必一定有症状,未必被传染了,如果直接上门通知到本人,有可能会造成一定范围的恐慌,导致本不该去医院的人群前往医院,造成交叉感染。现在大家的共识是,不确认感染的情况下,不要去医院,占用医疗资源,而且面临二次感染的风险,即使出现轻微症状,也应先自行用药,在家隔离,因为本来这个季节就是流感高发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感染的人蜂拥到发热门诊,导致医疗资源极度紧张,无论如何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电话通知的方式较好,但是也存在联系方式错误,或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到本人等情况。

最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醒与这些同车厢乘客有密切接触的人,也注意自身身体状况,这是很难排查的。比如乘车人的亲友,肯定了解乘车人的形成,看到消息后可以提醒乘车人及身边的密切接触者。

总之,我们要相信,政府、医院、媒体都有专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值守,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信息甄别

接下来我们聊聊信息甄别,本次疫情与SARS最大的区别,除了病毒本身以外,就在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原来新闻传播,主要靠电视及报纸,可能有一些现场消息通过电话等方式传播,但是传播范围及其有限,传播时效相对较长。而现在,现场的情况、视频,可能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分钟级的速度迅速传播。有利也有弊,好处当然很多,信息更加透明和快速传播,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信息真假难辨,假消息也传播得更快了,而且“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引发人们焦虑、愤怒、质疑等情绪的消息更容易被人们自主传播,这也是谣言满天飞的本质,也是自媒体和造谣者们造谣获取关注的原因。

谣言造成的危害很大,会让恐慌情绪蔓延,让本来不需要去医院的人涌向发热门诊,造成医疗资源紧张,交叉感染,进而增加一线医疗人员压力,使得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那么如何甄别消息的真伪呢?

有能力的,追溯消息源头,微博截图找到原微博,当地情况的找到当地的人进行核实,获取一手信息后辟谣,传播正确的信息

从靠谱的信息源侧面验证,比如腾讯较真平台

看到一条消息,可以参考下面两个原则判断真伪:

一个原则:越是煽动性的、言辞激烈的消息,假的可能性越大

另一个原则:如果自己无法确认信息来源的真假,则自己不要去传播这条消息

信息过载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很容易信息过载,特别是从Web2.0时代开始,我们不仅要面对主流媒体的消息,还要面对海量的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信息产生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处理的速度。特别是这个特殊时期,所有的信息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恐惧、担忧、不确定、焦虑、愤怒、质疑,这不但是信息过载,而且会导致情绪过载,特别是同理心过载,具体可以看看果壳的《如果丧到刷不动消息,请放过自己吧》这篇文章:

简单来说,如何处理信息过载,或者情绪过载呢:

只关心与自己相关与家人 、朋友相关的消息,其他的消息,无论真假,对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影响微乎其微,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关注。

只关注可信渠道的信息,非可信渠道的消息不予关注,参见前文。

把注意力从手机上移开,专注到自己的生活中。做好该做的防护,做个大扫除,看个之前很想看但没时间的电影,调整心态,过好当下。

最后,祝大家全家身体健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更好。

0 阅读:21

数据玩家的自我修养

简介:关于数据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