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唱会的高效调度,一次体育赛事的精准裁决,一项边防任务的快速响应——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无线内部通讯系统构建的“隐形网络”。作为这一领域的深耕者,上海纳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雅智能”)以自主研发的NAYA内通系统打破国际技术壁垒,逐步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与生态共建的推动者。
作为国内领先的无线内通系统服务商,纳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演艺设备领域迅速崛起,并积极参与多个大型项目,为演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次,我们有幸采访到纳雅智能演出行业主管汪国飞,与他共同探讨纳雅内通系统在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纳雅智能演出行业主管汪国飞
技术突围:从国产替代到场景定制
近年来,随着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对智能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无线内部通话系统作为保障演出顺利进行的关键设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回顾纳雅智能进入演艺设备领域的契机,汪国飞表示,纳雅智能敏锐地洞察到国内演艺市场上内通系统的现状,当时主导品牌多为国外有线产品,限制了演出的灵活性和效果。同时,随着国内演艺市场对高质量、高稳定性无线内通系统需求的不断攀升,市场上却鲜有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要求的产品。正是基于这一市场需求与技术潜力的双重洞察,纳雅智能凭借自身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精神,毅然决定进军演艺设备领域,致力于为国内演艺市场提供专业、可靠的无线内通解决方案。

今年1月,纳雅智能牵头起草的《演出场所内部通话技术要求》(T/ZGYC 006—2025)团体标准正式面世,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对演艺设备行业具有深远影响。该标准首次系统性地界定了演出场所内部通话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为行业内各环节的参与者——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质量检测、项目验收——提供了统一遵循的基准,有力推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准的提升,确保了演出活动的顺畅进行及观众体验的优化。

汪国飞指出,在推动这一标准落地的过程中,纳雅智能面临着用户认知的惯性挑战和技术路线的共识构建等挑战。为此,纳雅智能积极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及专家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推进标准的落地实施,为演艺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技术筑基:技术标准与市场认知的双重攻坚
在大型演唱会中,导演需要同时指挥灯光、摄像、音响等数十个岗位;在体育赛事转播中,导播需与分散在场馆各处的机位实时联动;在边防部队执行任务时,指挥中心与一线人员的信息同步容不得毫秒延迟……这些场景的共同挑战在于:传统有线通信系统灵活性不足,而普通无线设备易受干扰且覆盖有限。

纳雅智能的解决方案直击痛点:全双工数字语音技术支持同一频点多人同时通话,视距传输达2000米,可穿透6层混凝土墙。团队通过2000余组场景测试优化动态阈值抗干扰算法,使系统在演播室、工厂、边防等极端环境下保持99.9%的稳定性。此外,无限分机扩展、32位动态加密及分组远程控制功能,兼顾了大规模协同与军事安防的隐私需求。


尽管技术实力过硬,纳雅智能在推广初期仍面临挑战。“部分用户对国产设备的稳定性存在疑虑,更倾向选择国际品牌。”汪国飞坦言。为此,团队采取“案例先行”策略,通过亚运会、全运会等标杆项目积累实证数据,逐步扭转行业认知。如,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系统为开幕式导演组与数百名技术人员搭建了零延迟通信网络;广州全运会上,裁判组通过分组通话功能实现高效判罚协同;在内蒙古边防某部,设备在极寒与强风环境下仍稳定运行,成为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目前,纳雅内通系统已覆盖演出、体育、安防、工业等20余个垂直领域,服务客户包括国家大剧院、华西病毒研究所、某战区部队等。
未来图景:智能化与全球化双轨并行
面对演出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纳雅智能正推进AI与内通系统的融合。通过语音识别、智能降噪技术优化沟通效率,并探索资源调度算法的应用。同时,5G技术的低延迟与高带宽特性为系统提供了新可能,团队已展开相关研发,探索其在大型场馆中的协同控制场景。

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纳雅智能聚焦技术适配性,通过灵活的产品设计满足不同地区的频段规范和认证要求。例如,针对部分市场对设备兼容性的需求优化系统架构,对特殊环境场景则强化稳定性测试。此外,团队积极与当地合作伙伴协作,借助其资源推动品牌落地。
纳雅智能以技术创新与全周期服务构建护城河。团队持续迭代抗干扰算法与系统稳定性,并通过展会、标杆项目强化专业品牌形象。服务层面,其从售前咨询到售后维护的定制化支持,尤其在安防、军工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从替代进口到制定标准,从本土深耕到国际突破,纳雅智能的十年历程印证了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成长逻辑——以场景需求驱动技术迭代,以生态共建推动行业进步。在智能化与标准化交织的浪潮中,这种务实与专注,或将成为中国智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