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写信者为戴季英,其于革命时期卓有建树。
但是他写信的主要目的,却是向毛主席伸手要官。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当省委书记。
信中的一些内容,让毛主席气愤不已。
不久之后,戴季英就被解除了官职,并且被开除了党籍。
这个处理是否过重呢?那还要从戴季英的过往经历说起。
戴季英来自将军之乡湖北黄安,要说起他的故事,就必须要提一下他的父亲戴寿云。
戴寿云身为知识分子,受革命思想濡染,对我党主张颇为认同,故而与董必武交往甚密。
受我党影响,他常向孩子们宣传党的思想,甚至鼓励自己的五个儿子都走上革命道路。
尤其是戴季伦(排行老二),乃黄安地区早期革命领导者之一。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戴季英自然是很早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了。
然而在大革命之中,他的父母先后被敌人迫害致死,他的几个兄弟,也先后献出了生命。
戴季伦
在此情形之下,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武装革命之路。
他和我党早期革命家郑位三等共同组建黄安县委,并创立农民自卫军。
1927年,戴季英参与谋划且指挥了著名的黄麻暴动。
因其在起义中贡献颇多,所以起义结束后,戴季英成为红军第七军的主要领导者。
1931年,他又出任了第二十五军、还有第七十四师的政委。同一年,他还成为了鄂东游击队的司令员,并参与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踏上长征征程之后,戴季英始终坚守在根据地,顽强地进行斗争。
在最为艰难的时期,他引领部队顽强生存下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戴季英得悉国共合作之事,旋即率部走出山林,投身于新四军。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在新四军中,他出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
他与战功赫赫的高敬亭齐心协作,促使部队得以极大发展。
然而在1939年,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高敬亭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被错杀了,第四支队也被分成了四、五两个支队。
其中新的第四支队,由开国大将徐海东担任司令员。
戴季英在部队中为老资历的领导者,出任政委之职。
徐海东
不过不久,徐海东将军就因为身体原因而退居二线,戴季英实际上代理了司令一职。
在打击侵略者和抵抗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中,戴季英取得了不少战功。
1944年,抗战的形势转好,戴季英此时加入八路军,与另一位开国大将王树声一起,开始向中原地区进军。
他们抵达河南后,以伏牛山区为核心创建了豫西根据地。
从1945年2月开始,豫西根据地部队不断出击,成功地端掉了日伪军的多个据点,为大反攻打开了局面。
而戴季英所掌控的部队,亦从最初的两个支队扩编为六个。
党中央也为此,给河南地区配备了六个地委和军分区。
彼时,戴季英担任河南区党委书记,在整个中原军区,此职位颇为重要。
毛主席对于豫西的局面非常满意,在延安的庆祝会议上,他特意表扬了戴季英。
他对戴季英将部队打散、下沉到地方去增强地区战斗力的做法极为赞赏,甚至说戴季英这样的干部,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从此后,毛主席就和戴季英建立了不错的私交。
抗战胜利后,戴季英在解放战争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他以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之身份,参与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役。
之后,他更是一跃成为了河南省委的第二副书记,地位同样是相当崇高。
后来随着工作的需要,戴季英开始更多承担地方上的工作,不再指挥军队了。
可以说,在整个武装斗争时期,戴季英的表现都相当不错。
他虽然在大多数时期,是以政工干部的面貌出现的,但是其发动群众的能力、战斗指挥的能力也都很出众。
称其为全才,实不为过。
然而,伴随革命胜利的步伐,他身上的某些缺陷也逐渐展露端倪。
戴季英军事才能虽强,但其肚量不大且手段狠辣,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对待自己人皆如此。
早在领导鄂豫皖根据地时期,他就因为小问题,参与过对自己同志的打击。
而且,为了拿到所谓的“口供”,他还多次采用逼供的方式,结果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这段历史,后来被他的能力所掩盖,但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
功是功,过是过,建国之后,党中央经审慎权衡,任命戴季英为开封市委书记。
这个职务对他来说也已经不低了,但是当时河南省委的一些领导,曾经是戴季英的下属。
戴季英在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很难忍受并开始发起了牢骚。
由于气量小,戴季英把资历看得很重。更何况,他曾经担任过河南区的党委书记,这是一个相当于省委书记的高官。
所以他认为,既然省委书记的资历都不如自己,那自己就不需要去听现在省委的命令。
于是,上下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工作很难推进下去。
戴季英
正在情况胶着的时候,戴季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自荐信”,表示自己想当省委书记。
他在这封信里,详细地历数了自己参加革命以来立下的种种功劳,很有种自卖自夸的感觉。
同时,他还提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兄长,话里话外地说自己是“忠烈满门”。
接着,他话锋一转,又开始批评河南省委。
他除了认为自己资历比省委领导高、官职和功劳不对等之外,还对省委推进的三反五反运动表示了异议。
而且,他在信里,还对一些省委领导进行了人身攻击,认为他们根本不具备领导才能。
看完这封信,毛主席大发雷霆。
他生气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时的国家还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所有的工作还在磨合之中,在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
而因为一些所谓的不公平,就向中央伸手要官,这种风气一开,国内的政治局势必然大乱,干部们的团结将无法保证。
其次,戴季英反映问题,是可以走正常渠道的。
而他直接给毛主席写信,就跳过了干部任免的流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混乱的行为。
更何况,他还在信中大肆批评河南省委,这显然是在打“小报告”。
毛主席光明磊落,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种行为。
所有那些敢在毛主席面前倚老卖老、挑拨离间、伸手要官的人,全都受到了严肃的处理。
戴季英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撞在了刀口上。
而戴季英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以个人的得失,干扰国家的大政方针。
三反五反运动,就是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是毛主席根据当时国家的切实需要而发动的,每个省、每个市都要配合。
戴季英因为不服河南省委,就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拒不配合。
这样的干部,已经隐隐露出了要搞“党争”的苗头。
将他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不说工作,就是戴季英自己,也早晚会出大事。
戴季英(右1)与红25军领导人
综合考虑之后,毛主席决定免掉戴季英的所有职务,并且开除其党籍。
而且,毛主席还说了很决绝的四个字:永不启用。
几天之后,戴季英灰溜溜地交接了手头的工作,踏上了回乡之路。
不知道他想没想到,自己这个伸手要官的人,竟然得到了一个这样的下场。
不过,他从此后倒是老实了,一直在农村生活,再也没想过复出。
而到了1960年,他的一些历史问题又被翻了出来,因此被判了15年徒刑。
出狱之后,他仍然被相关机构监管着,境况相当凄惨。
时间很快来到了1984年,由于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宽松了不少。
对于一些有过功劳、但是也有历史问题的老红军,国家也开始给他们相应的政策。
戴季英在这种情况下,恢复了自己的党籍和待遇,得以颐养天年。
在1997年,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可能,如果没有那封急功近利的信,他的结局能够更好一些。
参考资料:
[1]苏振兰,夏明星.戴季英的风雨人生[J].湖北文史,2006,(02):74-91.
[2]辛向阳.戴季英与肃反及其多舛命运之生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39-45.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