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处心积虑炸死张作霖之后,便开始对东三省磨刀霍霍。尽管少帅张学良已经顺利接班,并且坐稳了东三省的第一把交椅,但他毕竟还是个年轻人,与老辣的张作霖相比,水平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也看到了眼前的希望,在不断试探张学良的底线之后,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东北军蓄意破坏南满铁路为由,向北大营发动了攻击。
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并且准备充分,利用兵力优势占领了北大营,但此时仅仅是战斗的开始,不少东北军正在集结,准备夺回北大营。
但此时,少帅张学良的一支将令,让东北军弟兄心凉了半截。下令大家不许抵抗,把枪放在仓库里,挺着死,为国牺牲。
东北军士兵想必都气疯了,打仗就没有这么打的,但无奈只能听命令。面对日军的狼子野心,张学良还在幻想能够避免冲突,维持表面和平,不给日军再次进攻的理由。
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事情,日本关东军这次根本没有停手的打算,仅仅用了半年就占领了整个东三省。东三省成为了他们后续侵略中国的跳板,为之后的艰苦抗战埋下了隐患。
那么,如果时间可以回转,张学良命令东北军抵抗的话,他有几成胜算?答案是10成。
要知道,这仅仅是1931年的日本关东军,他们的武器水平以及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巅峰。他们之所以在1937年达到巅峰,是和他们占领了东三省之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东三省的土地面积是日本国土面积的2倍,并且物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后续支持日军发展壮大的物资,很大一部分都出自于东三省。
除了物资之外,东北军武器装备也都被日军缴获,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为何我说,东北军抵抗关东军的胜算是10成。
张作霖经营东三省,除了兵之外,他还发展了经济,而且建造了很多兵工厂,建立了东北军自己的海陆空军。
张学良撤出东北之后,仅仅带走了几十万兵,但基础设施全都没有带走,离开了大本营的东北军,已经不足以代表东北军的最强战力了。
东北军的兵工厂,好东西是真多,里面有10万支步枪,机枪3000多挺,手枪足足有6万支。这些武器按照日军当时的军队配置来说,足足装备20个旅团。
火炮和迫击炮的数量,足以装备日军5个野战炮兵团。除了这些硬家伙之外,日军还缴获了二十多辆德国坦克,21艘大小舰艇以及300多架飞机。
要知道,这仅仅是库存的武器装备,还不算全建制的军工厂,是能够源源不断生产武器装备的地方。经过6年的经营和发展,这些军工厂可以造出多少武器装备,怕只能是用数不清来概括了。
如果张学良倾尽所有和日本关东军干上一场,恐怕日军也不敢硬接这一仗。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让其付出血的代价,这对于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相当关键。
但恰恰是张学良让日军轻易的拿下了东三省,除了壮大其气焰,更是让其得到了实惠,也就为后续的全面侵华埋下了隐患。
那么张学良为何不抵抗?是不敢还是另有其他原因?简单的概率就是对日军抱有幻想。他总想退让,希望对方能够见好就收,但没有想到对方反而变本加厉。
张学良总以为有后路,没有到拼命一搏的时候,毕竟当时国内还在军阀混战,他一旦与日军拼命一搏,他担心被其他军阀钻空子,对于他来讲,保证手里有兵,能够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就这一念之差,让他一步错,步步错,最终丢掉了东三省。
日本鬼子如果不是吞并东北使国力在数年后翻了一翻还多,是无力全面侵华的。
打不过的,能打过所以不抵抗,老蒋都打不过,张学良东北军比革命军还菜
张学良不是抗日英雄吗?
首先你了解一下当时东北的情况,当时是苏俄和日本夹缝中生存的,日本怕的不是东北是苏俄,苏俄也是一样,苏俄一退还有各地的日本军东北真没办法只能退位置太差,东北内各地关键通道本来就有一堆日本兵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