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国肺炎诊疗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道疾病防治手册》

老刘是村里有名的硬汉,常年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喊苦叫累。
那年冬天,他感觉有点不舒服,咳嗽、发热,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几片退烧药就继续下地干活。
谁知道三天后,他突然呼吸困难,满头大汗,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诊断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重症肺炎。

在医院的急诊科里,经常能看到被误诊为感冒的肺炎患者。
他们拖到情况严重才就医,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肺炎和感冒,虽然都是呼吸系统疾病,但本质上是两码事。

感冒主要影响上呼吸道,症状轻微,一般一周左右就能自愈;而肺炎则是肺部的感染性炎症,病情进展快,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辨别普通感冒和肺炎呢?身体出现哪些异常信号,可能预示着这是肺炎而非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可能会引起轻微发热,但温度一般不会太高,即使不吃药,通常也会在两三天内逐渐退去。而肺炎引起的发热往往比较顽固,体温可能持续在38.5℃以上,即使吃了退烧药,体温也会很快升高。
如果高烧持续三天以上还不见好转,尤其是伴随着明显的畏寒、全身酸痛,这时候就要警惕是否是肺炎了。
老王前年冬天就是这样,一开始以为是感冒,吃了两天药,烧始终退不下来,浑身像被车碾过一样疼。
后来去医院一查,肺部已经有了片状阴影,医生说是细菌性肺炎,幸好发现得还算及时。

肺炎患者因为肺部有炎症,氧气交换受到影响,所以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当你发现自己稍微活动一下,比如走几步路或者说几句话,就感到明显的气喘、胸闷,甚至需要深呼吸才能缓解不适感,这时候就要高度警惕肺炎的可能性了。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本身有慢性病的人群,这种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来得更加隐蔽,可能表现为莫名的疲乏、嗜睡,甚至是意识模糊。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感冒的咳嗽通常是干咳,或者痰液清稀透明。
但肺炎患者的咳嗽往往更加剧烈,且痰液性状异常。痰液可能呈现黄绿色、粘稠状,严重时甚至带有血丝。
这是因为炎症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并混杂了炎性细胞和坏死物质。
小李前段时间就因为咳出黄绿色痰液而被确诊为肺炎。一开始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某天早上咳出一口黄痰,吓得他立刻去了医院。
医生说他的肺部已经有了明显的炎症,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肺炎还可能引起胸膜炎,表现为呼吸时胸部刺痛。这种痛通常是单侧的,随着呼吸节奏变化而改变,深吸气时疼痛明显增强。
普通感冒一般不会引起这种特殊的胸痛。
老张去年夏天突然出现右侧胸痛,一开始以为是肌肉拉伤,但疼痛越来越剧烈,尤其是咳嗽和深呼吸时,痛得他直冒冷汗。
后来经胸片检查,发现是右肺下叶肺炎合并胸膜炎,医生说幸好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感冒患者虽然会有些不适,但通常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饮食。而肺炎患者常常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极度疲劳、无力,甚至连基本的自理都有困难。
食欲明显下降,即使是平时最爱吃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

这是因为肺炎是局部的肺部感染,还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代谢异常和内环境紊乱。
身体为了对抗感染,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自然就会觉得特别累,没有力气。

年轻人常常因为自认为身体底子好,小病小痛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把肺炎拖成了重症。
而老年人则因为症状不典型,可能没有明显发热,只是莫名其妙地感到虚弱、食欲不振,家人也很难察觉这是肺炎的信号。
孩子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小孩子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不适,可能只是表现为烦躁、拒食或者嗜睡,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很可能错过肺炎的早期信号。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上述症状,尤其是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或咳黄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应该立即去医院做胸片或CT检查,明确是否为肺炎。
早期肺炎通常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疗,不需要住院。
但如果病情严重,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接受静脉抗生素、氧疗等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基本措施。尤其在冬季,很多人为了保暖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混浊,病菌容易滋生。
其实每天开窗通风10-15分钟,就能大大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保持充分的休息和适当的锻炼也很重要。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方面,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吸烟会损伤呼吸道纤毛,削弱肺部的自我清洁能力,使人更容易患上肺炎。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世上本没有所谓的"小病",只有被忽视的危险信号。当身体向你发出警告时,请认真倾听,及时就医。
健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失去了它,其他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