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森森
版式设计:而漪
去年底、今年初,汽车圈内最重磅的消息、最热闹的话题几乎全由华为主导。
从新车销量,到交付速度,从AEB测试争论,到自动泊车水平,从鸿蒙智行新模式发布,到呼吁众车企共建汽车合资公司……流量和舆论仿佛只青睐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遥遥领先”。
近来,车市稍微平静了一段时日,当所有人都等着能有什么新热闹可看时,赛力斯收购问界的消息,瞬间让汽车圈炸开了锅。
7月2日,赛力斯发公告,拟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其他相关商标权及申请权、相关外观设计专利。
换句话说,问界往后就归在赛力斯名下,不是什么华为问界了。
有意思的是,收购问界的消息,是在六月销量公布后宣布,而且还是鸿蒙智行登顶上半年新势力销量榜的好成绩之后。
实在是,过于微妙。
1
明则分道扬镳,暗则未雨绸缪表面上看似要分家,但华为和赛力斯都强调,合作是进一步深化了。
细究公告的措辞——在原合作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联合设计、联合营销,致力于将AITO问界打造为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
重点在最后一句。
做“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世界级”?莫不是要出海?
对于猜测,赛力斯并未否认。接受媒体采访时,赛力斯说,这是AITO问界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开始。
说得够清楚了。
我们暂时先把注意力从这件事上挪开。
2024年,或者说最近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最热的趋势是什么?
出海。
三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接连超越韩国、德国、日本,成为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中国汽车弯道超车,靠的是新能源改革,出海的优势也是新能源。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出海,所有新品牌都在筹划布局把新能源车卖到海外。
不仅要卖出去,还要卖得贵卖得好,走豪华高端路线。
毕竟中国汽车做大做强,从行业追赶者到引领者,靠的是领先的电动化技术和智能化能力,身价自然水涨船高。
说到豪华、高端,第一个对标的就是BBA。
BBA的老家在哪?遥远的欧罗巴大陆。
欧洲,成了出海第一站的首选。直指高端老巢。
但凡立志击败传统豪强的国产新品牌,都想拿下这片战略高地。
况且在国内的战果还不错。高端化的国产新能源,确实抢走了BBA的份额,还逼得他们打骨折。若能成功复制到欧洲,俘获BBA自家人芳心,还了得?
细数冲榜BBA的国产豪华品牌,每一家在出海这件事上都踌躇满志。
—— 蔚来(出海了,欧洲是重点市场),极氪(出海了,首发欧洲),理想(快出海了,计划先中东再欧洲)……
而那个最让竞争对手感到威胁,最令BBA们忌惮的问界,怎么还没透露半点出海计划?
这就要回到问界略复杂的身份构成上。
涉及到华为,由于某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这么出海,可能面临比其他车企更多的不可抗力。
鸿蒙智行本身没有明确的出海计划,与此特殊背景有关。
而赛力斯销量主力来自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品牌车型,如果出海,与华为深度绑定的问界难免受到制裁波及,最终影响出海效果。
收购问界商标后的赛力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车企品牌出海,更为稳妥。而作为供应商的华为带来的影响也将降至最小。
关系越浅,伤害越轻。所以即便是“亲儿子”,华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从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层面来说,二者的合作的确加深了。
划清界限,目的就是为问界走向国际化铺平道路。
2
反复自证,华为不造车
如果说赛力斯考虑到出海效果对海外营收、利润的影响,与华为避嫌,还好理解。但是华为骨折卖问界,如此贴心当一个老好人只为表明不造车的立场,值得吗?
华为说,就算转让了问界,也还是会帮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并重申,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透着满满一股谦卑忠贞、诚意十足的味道。
事实上,经过任正非亲自拍板续签不造车,“让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以及内部两派争论被放到台面上后,华为不造车的事实已成定局,现在再谈余承东意难平、被迫妥协早已不合时宜。
关于华为想造车,早已翻篇,即使余承东本人也已经向前看,因为还有鸿蒙智行“四界”,合资新公司引望,等着他去忙。
重点不应该是华为过去想做什么,而是未来想做什么?或者因为未来要做什么,所以过去和现在不能做什么。
在这样的共识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为什么华为在这个时间点,要再强调一次华为不造车。
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定位是做类似博世的供应商。而由于其消费电子的出身并不“单纯”,也完全够实力自己造车,车企权衡与华为合作的利弊,认为被华为抢走灵魂的后果,是合作收益所远远不能覆盖的。
博世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汽车产业供应商,向数量众多的车企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年营收超7000亿元。而目前车BU业务营收仅占华为整体比重的不到1%。
在“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缩减或关闭”的寒气下,车企不愿合作,成为“华为成为博世”的最大障碍。
一方面,华为优化现有模式。智选车的合作车企数量被限定为四家——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与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与江淮合作的傲界。
另一方面,探索其他可能赢得主流车企。去年底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协议,将成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合资新公司,名为引望,并鼓励更多车企参股加入。
应该说,时至今日,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仍旧不多,需要华为再一再二再三地重申不造车。
其实在本次转让问界商标之前,华为已分别向奇瑞和北汽转让了“智界”和“享界”的商标,“再三”拿绑定最深、卖得最好的问界开刀,是要借此表决心:
华为唯一可能自己造车的后路已断,请各位放心合作。
之所以现在祭出大招,如前所述,当下正是出海的大好时机,若能开拓与更多车企的合作,或将助力华为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供应商,并从根本上解决业务规模和收益带来的各种问题。
但是碍于华为被美欧制裁的背景,出海潮让本就艰难的拓户局面雪上加霜。就连余承东自己都说,“跨国车企巨头们也会由于华为是被制裁的企业所以不会选择我们”。
如果此时再不下点猛药,劣势叠加,说不定扰得本来谈好的合作都黄了,则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此外,让解绑的品牌先走出去探索试错,也会成为供其他仍有顾虑的车企参考的合作出海样本。尤其是与出口大户奇瑞合作的智界品牌,后续会否出海、出海情况,将关系到作为汽车供应商的华为的出海前景。
从某种程度来说,华为也是想借弯道超车,实现弯道超车。
一旦把逻辑理通,“分道扬镳”的幕后推手浮出水面。
向来与华为配合程度最高的赛力斯,还没强势到足以“叛逆”的程度,甚至此次划“界”,也是一次配合。
而从华为在商标转让上的未雨绸缪、心向Tier1的决心,表明华为应该才是推动划“界”的主导者。
回推当初华为为何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前置因素是,被欧美制裁以致其核心电子消费主业难以展开。如今若以涅槃重申的汽车供应商身份“借壳”车企再战欧美,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故事闭环。
何况AI智能时代降临,不仅为电子消费注入新灵魂,全球智能手机、PC平板市场回暖,华为熬过低谷正迅速重返巅峰;同时云计算、大模型的潜力释放,是未来风口,也更符合华为通信科技巨头的气质。
汽车,只是华为众多选择中重要性排序相对靠后的业务之一,不是非得抓着不放。随着汽车零部件模式的打通,华为也开始考虑逐步从汽车业务抽身,所以问界也可以从“之最”变为“之一”。
或许这天从一开始就注定到来。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就是事了拂衣去,各自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