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被觊觎的肖战,饭圈戾气与社交网络恶之花

观云聊娱乐 2023-01-03 21:49:02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需要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如果这人是肖战,就不需要!受舆情牵累而“江湖神隐”的肖战,逢出必乱。乱春心,乱舆论,乱流量,乱热搜……一己之力堪当十万铁甲,也算与饥饿营销后“报复性消费”,异曲同工。

流量虽非万能,但明星没流量却万万不能。凭肖战至今“藏器于身,逢出必乱”的顶流体质,以狙击商务等方式,意图令肖战“社会性死亡”的黑势力,的确狙了个寂寞!落入悲剧英雄套路,却以清白之躯逃脱灭顶之灾——是传奇,更是神话!

截止18日当前时段

一、草蛇灰线的祸根︱“跨圈出警”与失控的网络社交界限

没有粉丝就没有肖战的荣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从始作俑到拨乱反正,解铃还须系铃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财富自由的娱乐圈,算得上金字塔尖。素人出身的肖战,相对完美明星人设,接地气的优秀令人生出同理心,恍惚有惺惺相惜之感。

这份亲近感,让他焕发出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从而俘虏跨年龄、跨性别、跨圈层的粉丝。有人倾慕才华,有人欣赏个性,有人单纯慕强,有人只为舔屏。正因粉丝身份跨度大且来源复杂,鱼龙混杂已埋下祸根。这祸根就是网络社交界限失控!

何谓社交界限?即社交中的心理界限。我的你的,可交集不可交集的,可共享不可触碰的……心理界限区分不同心理界域,决定人的自我边际与心理防线。警惕自己的越界意识,防范他人的越界行为,才能抵达人际交往的舒适区,不触线不踩雷。

而网络社交,是网络介质支持下的数字化社交。它将现实社交圈迁移到网上,通过跨越物理与心理距离的社交软件平台,让素昧平生的人得以密切联系。但受制于网络虚拟化特性,以及网络技术的无边界,网络社交的界限感比现实中更难保持。

众所周知,舆情前肖战粉丝已是饭圈焦点众矢之的。而227舆情则直接源于粉丝踢了同人圈的馆,连带殃及小众圈池鱼。而这些,都与网络社交有关!

饭圈主流,多为95后、00后,甚至05后,人均年龄不过20岁。大多数未成年,即使成年也多为未经社会敲打的学生党。而在偶像崇拜中寻找慰藉的青少年,与227主阵营的网络亚文化群体,事实上都属于小众圈受众,且彼此还有一定重合度。

“网络原住民”说法并不妥,他们的生活的确渗透互联网基因,但身上并无“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鲜明互联网精神烙印。而曾几何时,国内新生网民还在混沌初开的网络中,无私分享包括并不止于:代码、资源、攻略、文章、八卦……

那时的网络社交,还有那时代遗风。有“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的慎独与自觉。而当代网瘾青年,则领地意识强烈或曰自我中心主义。这特性反映在饭圈,就形成了党同伐异的“饭圈恶臭”。而反应在227阵营,就形成了以暴易暴的“网络戾气”!

一切当然并非单单受制于年龄。甚至不单单受制于圈层。要知道“肖战舆情”显著区别于饭圈事件的特征是“出圈”,被裹挟进事件的受众自然也在扩容。

声援低谷期肖战的“三观粉”就多为80后70后。正值壮年的社会中坚,价值主张基于心智成熟,所以能在饭圈浮躁中稳住心神。但相对饭圈年轻同担,他们少莽撞却又多固执。面对多元价值观,欠缺文化包容性,导致他们也容易卷入圈层对立。

瞧,这就是社交!态度是端正的,姿态却未必令人欣赏。信息时代是文化反哺时代。知识折旧,能力迭代。年轻是本钱,阅历也是资本。但身处不断被新兴科技刷新认知边界的时代,面对应接不暇的文化场景和情感模式,谁也不比谁优势占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年轻人谙熟网络流弊,却不免受饭圈思维荼毒而狭隘。而长者能堪破世相人情,却又容易落思维窠臼从而固执。正因如此,所以肖战粉丝在成分发生改变,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后,一度出现过“从极右到极左”矫枉过正现象。

说到底,行为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驱动的。失控的网络社交背后,是低门槛的社交便利、低成本的社交损失与低风险的违法成本。成长,是一个终身课题。

二、越不越界的分寸︱“圈地自萌”的创作与社交仍有界限

我们曾就肖战粉丝举报《下坠》,探讨过电影分级制、网络实名制,却从未深挖过明星同人文。同人文是原著脑补,以安抚读者的意难平。而明星同人文则是对明星的脑补,即满足粉丝YY。它的确与网络社交有关,源于粉丝对明星的情感需求。

同人文学丰富原著文本内涵,提升原著影响力。明星同人文则有替代明星营业,增强粉丝黏度的固粉效用。它是在明星原型基础上的二次创作,非但不可出版发行,因取材明星,如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内容,无论是否商业获利均构成侵权。

这么看,不问前程只问耕耘,背负风险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满足想象——与其说是同人初衷,莫如说是文学初衷?半缘修道半缘君,算得以爱发电!

人偏爱熟悉事物,且伴随态度极化效应。也即,随事物重复出现,喜欢的会越来越喜欢,厌恶的会越来越厌恶。而同人文,玩转的就是熟悉定律。也即心理学谓之的曝光效应:古今穿越,黑白纵横,不同情境,相同人物,笑傲江湖,游戏人间……

张嘴就来的便宜故事,替明星在空窗期营业。而读者明知虚构,却愿意付出感动与沉沦的真情实感。这种效应作用于明星营业,那就与明星有事没事发发微博,看看秀,出出机场路透的初衷一样——因点击率高而产生流量转化,增加公众存在感。

不同故事,笃定人物,独立成篇,逻辑不变。任何一篇明星同人文都不是割裂的,它自带完整文本库,以愉悦的重复阅读,彰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魅力!

流连明星故事,将悲喜置于其间的同人作者与读者,似乎也理当属于明星粉丝。但因为敢想敢做敢表达,也相对更叛逆。当他们将大众文学羞于表达、鲜于表达的,晦涩难堪,甚至重口味禁忌情结,安排到喜爱的明星身上,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自我!这个抵触现实世界游戏常规的圈子里,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在明星同人文这种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脑力游戏"中,他们圈了小块精神领地,用可控的方式,安全掌控并宣泄着自己的欲望。“在一床温暖的毯子下,自我安抚。”

然而明星同人自有禁忌,不能像文学原创般信马由缰。历史题材尚且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何况编派现世真人?谎言重复千遍就成真理,流言只要够泛滥就能霸屏。所谓虚构,难保不受传播之累造就“曼德拉效应”而混淆视听。

是的,同人文不等于低俗。不是所有同人写作,都直奔下三路。怪只怪不止“擦枪走火”的《下坠》被拿来秀,抬咖到令人瞠目。食色性也。酱酱酿酿的生理需求,其实也正当。关起门来人人可以是秋名山车神。但出门就得拎清,是否限行限速。

文学的确无罪,如果用以自娱,无论是否夸张离谱,哪怕背德丧伦。将其公布在互联网则不然!明星公众形象与商业价值紧密相关。当虚构罔顾国情,超出公序良俗,加诸人物性向、性癖、女化或悖伦等设定,负面的影响伤害岂能轻飘飘抹去?

此外也得考虑大众接受度!说好圈地自萌,却用大众平台停小众车,阅读门槛低,影响不可控。其实,情色与色情不取决于作品本身,而取决于何时、何地、何动机、对何人及何结果,才能判定。创作自由与社交界限一样得有度,得合时宜。

绝对的“创作自由”之所以是个伪命题,是因为,这自由,绝不能凌驾法律之上!自由的边界,是不侵犯他人自由。敬自由的人,同时也得敬他人自由!

三、合不合理的存在︱“流量红利”与公众人物隐私权让渡

舆情旷日长久。冷眼看舆情,参与这场乱的各路人马,都逃不脱戾气泛滥!彼此牵制着,都在背离初心的路上,越走越远。什么初心?肖战粉丝拒绝“粉籍原罪”,同人圈想要“圈地自萌”,小众圈不甘“殃及池鱼”,三观路人现身“打抱不平”。

而实际上呢?肖战粉丝落了粉籍原罪窠臼,同人圈高调舞出圈,小众圈恐天下不乱,三观路人屠龙几成恶龙……还真是,事与愿违啊!可见,没有边界,就没有疆域。规则决定界限,界限标识空间。在生物群落里,界限越明确,彼此越自由……

所以,为了不失初心,很多时候我们要的,不该是追根究底的咆哮,又或相互推诿的问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界限,同时,尊重他人的界限。

肖战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当然也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又与大众知情权冲突,且在网络影响下冲突日趋明显。事实上,明星职业无法拒绝被觊觎。正是公众对明星隐私的窥探,造就了明星职业。相应的是,明星需要让渡部分隐私权。

同时,明星事业也离不开被觊觎。通过有意识曝光来维系明星人设,也是营业需要。而且,肖战曾是男团偶像。相对一般明星,偶像职业更特殊。不仅要让渡部分隐私权,还要让渡亲密关系选择权——因为偶像难以规避做“大众情人”的宿命!

偶像有回应粉丝亲密关系想象的义务。无论恋人粉、妈妈粉还是CP粉,都享有这种粉丝福利。它是偶像职业道德,甚至是偶像人设组成。偶像为粉丝提供想象素材,粉丝则报以购买力,因此无论何种粉丝存在即合理,是偶像工业的商业需要。

通俗讲,偶像其实就是供YY的空白文本。所以粉丝内讧搞歧视链实在毫无必要。所有粉丝的存在,都在成就偶像。同样打榜、氪金、产出,维系圈子活度,为偶像守住热度……凭啥有人在歧视链顶端,而有人就得待在“踢猫理论”最后一环?

就此回溯舆情本质,或许会看得更透些:导火索《下坠》是CP题材耽美同人,而肖战凭耽改作《陈情令》流量当红。这就是所谓“吃了耽美红利,却回头卸磨杀驴”的来由。但肖战有什么错?他只是付出献舍般虔诚,成功塑造了影视形象啊。

他对剧本、对角色、对同事、对原著、甚至对影视CP,保持最大程度尊重与克制。但他无法控制业态、约束饭圈,规避职业加诸于他身上的过界觊觎!

所以,苛责、指摘、贬损他的,尤其以爱之名牵累、挟持、伤害他的所谓粉丝,摸摸良心:够了吗?的确,在集体中坚守自我比想象中要难。少有人能摆脱群体极化影响,容易屈服于法不责众的淫威。但任何时候请记得,生而为人,劝你善良。

其实,无论偶像崇拜或小众文化,都被拥趸奉为圭臬,视为圣经。某个意义上,他们都很虔诚。这世上不乏成年人的腹黑、保留与疏离。但没有被商业渗透与政治利用的,倾注所有、毫无保留的青年人的虔诚,才是世界不断进化与自洁的动力。

肖战舆情掀起蝴蝶效应,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我们期待法律的终极论断,但更应看到舆情背后,当代青少年乃至公众价值取向的迷惘。饭圈恶臭、网络戾气、文化冲突,都是时代的病理切片。讳疾忌医还是亡羊补牢?取决于公众对舆情的反思。

好在,再怎么艰难,肖战到底作别了偶像,活成了演员。“我不需要应援!”流量是双刃剑,幸好他终于学会以退为进。成长原本就是不断跌倒爬起,直到步履不再蹒跚。偶像才在乎粉丝,演员只需要作品。你pick不pick,他都是自己的king!

要不要坚持理想是命题,而如何坚持也同样。肖战不是等待庇护的崽,是顶天立地的男人,千山独行不必相送!他之所以是他,之所以值得爱慕,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演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在遍地恶之花中,最难坚持自我时,守住了自己!

单单一个肖战,不足以论娱乐圈,也讲不透演员。但作为后浪清流,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在迎风奔跑,而你呢?去实现理想了吗?它开花结果了吗?

0 阅读:19

观云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