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姑(生卒年不详),宁晋县曹伍疃高家侍女。元末红巾军攻占宁晋,石姑携高氏遗孤外出避乱,途中又收留孙、张、两王、赵、薛六姓六个男童躲于古丁桥下。兵灾过后,石姑抚养七子长大成人,终身未嫁。石姑去世后,葬于高氏族莹西北隅,七姓对石姑世代祭祀,尊之为姑。后七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代代有名贤大儒显于朝野。2019年,七姓后人在曹伍疃建石姑碑亭,以示永久纪念。
宁晋人世世代代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元末兵乱,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屠掠宁晋,军将夜梦自言为孙公者告曰:"勿扰我邑,丁桥将有二鲤相献!"百姓为躲避战乱,四散而逃,其中有一位是曹伍疃高氏侍女,高家主人双亡,侍女石姑携高家幼子外出避乱,后又收留了六个幼童。一个妇女,七个孩子,跑不动、走不快。她们刚走到古丁桥,正遭遇红巾军兵至丁桥,石姑护救七童躲藏于古丁桥下,又冷又饿,又急又怕。就在这万分紧急时刻,恰有双鲤自水中跃于桥上,军将见此,正应其梦中所兆,急命红巾军绕行而去。这就是宁晋人们常说的"孙公献鲤救七姓,石姑恩德大如天!"
桥下避乱的细节也在民间广泛流传:那些长年累月在桥下安家落户的蜘蛛,见石姑她们钻进了桥洞,就赶忙把撞破的蜘蛛网修补起来,兵马来到桥头,曾命几个兵卒到桥下去搜。这几个兵卒来到桥下,发现桥洞里黑洞洞的,外面布满了一层层的蛛网,蛛网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蜘蛛,这样的地方怎么会藏人呢?兵马走了,石姑和七个孩子才幸免于难。
这七个孩子有一个姓孙,一个姓张,两个姓王,一个姓高,一个姓赵,一个姓薛。后来,这七个孩子在石姑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人丁兴旺,渐渐繁衍成为宁晋县的七大望族。就是人们常说的宁晋"七大姓"----孙、张、两王、高、赵、薛。
石姑为了抚养七个孩子。一生未嫁。七个孩子成家后,争相赡养孝敬她。石姑去世后,安葬在曹伍疃村东南高氏祖垄西北隅,人们称作"孤女坟"。每逢年节祭日,七姓后人感念石姑懿德恩义,祭祀时均先到石姑坟。
年深日久,孤女坟周围自然生长出一种酸枣树,越长越多,渐成树丛,每年春季树丛中开满黄色小花,异香扑鼻,远远望去如一处美丽的风景。这些酸枣树从来都是只开花,不结果,据传是因为石姑终身未嫁。人们从此路过,无不赞叹称奇,均以为酸枣林乃石姑懿德所化。
据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后裔出资,为孤女坟置祭田若干亩,坟前曾立有石碑、供台和石香炉,还建有石碑楼,为七姓后人祭奠之用。石姑坟正北略偏西约260米处,原建有文星阁,后人祭祀时,先到文星阁停留,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整理衣冠,肃穆行至石姑坟前举行祭祀仪式。文星阁因年常日久损毁,留有高地一处,称之"文星台"。
1976年,曹伍疃村平整土地时,坟包夷为平地,1979年原址成为村民宅基地,1982年村民建房时,在原址出土一面铜镜,为石姑唯一遗留物品。铜镜直径6厘米,单面图案,部分残缺。村中女儿出嫁,往往借此镜随身佩戴,以避邪祟,护佑平安幸福。
2019年6月,七姓后裔在曹伍疃共建石姑碑亭、石姑历史文化墙,镌刻《石姑懿德碑记》:元末红巾军之变,生民惨遭荼毒,杀戮遍及宁晋,百姓四散逃离,曹伍疃高氏府中侍女石姑,携高氏子与孙、张、两王、赵、薛避兵古丁桥下,得免于难。兵过,石姑抚养七子长大成人,后七姓家族兴盛,人丁兴旺,繁衍成大姓望族,读书成名有数十百人,且间有鸿儒名宦于朝野,皆石姑之功德也。
石姑终身未嫁,未及三十而卒,高氏族人念其懿德恩义,葬祖茔西北隅,并立石存念,数百年来,每逢年节祭日,七姓均箪食壶浆于茔前祭扫,各姓于修谱之时,亦设其神位奉祀以示追念。石姑洪恩,永驻我七姓后者心中。
关于石姑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曹伍疃《高氏族谱》,并附石姑坟图:世传先祖有婢石女者,祖与祖母俱逝,遗幼子(或二世祖或三世祖不可考)无依,石为抚养成人,终身不嫁。殁葬于祖茔西北隅,后人称为石姑。春秋亦祭以报之。
民国《宁晋县志》卷之八一一《宁晋七姓事略》记载的较为详细:
高氏,石姑。相传,其主殁时仅一幼子托之于石姑,抚养周至。忽遭红巾军之乱,携其幼主与孙张两王赵薛数姓,仓皇避乱丁桥下。乱平,并养诲之,以至成立,而石姑年未三十而卒。弟念抚育之恩,葬之祖茔一隅,勒石嘱子孙世世祭扫。即各姓于修谱之时,亦当设其神位奉祀,示不忘也。厥后,高氏与六姓均繁衍数百家,读书成名者数十百人,且间有硕儒名宦,皆此一女之力也。
孙家庄孙氏先人孙仲礼,是当年石姑收留、藏身古丁桥下而幸免于难的少年。明末清初孙昌龄撰《孙氏四传祖寿官讳?墓碣》:"元末兵燹(xiǎn)。椓荡又尽,幸仲礼祖伏丁桥免,蔓延至今,是为我明兴始祖。"民国十八年《孙氏族谱》序言:"……在籍者厥惟丁桥七姓,曰高、曰赵、曰张、曰薛、曰石柱王、曰义民王及我孙氏,皆于元明之际避难丁桥者也......"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 李苏现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