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6日,港股上演魔幻一幕:累计亏损超400亿元、交付量仅1429辆的恒大汽车,股价一度暴涨230%,市值单日激增12亿港元。这场狂欢与基本面严重背离——同日,广汽集团紧急辟谣收购传闻,恒大汽车南沙工厂杂草丛生,而公司正因延迟发布年报面临停牌危机。这场资本游戏的底层逻辑,远比表面更荒诞。
一、数据反差:千亿投入 vs 千辆销量
1. 财务黑洞:每卖一辆车亏1415万元恒大汽车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仅3837万元,同比暴跌75%,净亏损高达202.57亿元。以同期交付1429辆计算,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1415万元,是单车售价(约17万元)的83倍。更触目惊心的是,其资产负债率飙升至454%,现金储备仅够“维持基本运营”。
2. 产能泡沫:5万辆下线背后的“数字游戏”尽管宣称累计生产5.17万辆,但实际交付量不足3%。知情人士透露,多数车辆被内部员工折价购买,甚至存在“为完成KPI重复计算交付”的嫌疑。位于天津的工厂早已停产,园区杂草丛生,仅剩40余名员工看守设备。
3. 市场信任崩塌:从3.7万订单到门店关停恒大曾高调宣传恒驰5预售订单超3.7万辆,但实际交付量断崖式下跌。加盟商透露,部分门店月销量为零,销售人员提成高达4000元/辆仍难挽颓势。为缓解信任危机推出的“公证处购车”模式,最终因公司资金链断裂沦为笑谈。
二、股价暴涨真相:游资的“停牌前豪赌”
1. 谣言推手:广汽收购乌龙引爆市场3月26日,市场传言“广汽华望项目收购恒大南沙工厂”,推动股价飙升。尽管广汽紧急辟谣称“从未接触”,但游资利用信息差制造波动,单日成交额突破2500万港元,超过去年日均交易量的50倍。
2. 停牌倒计时:投机者的“末日狂欢”恒大汽车已申请4月1日起停牌,延迟发布年报或暴露更大财务窟窿。部分资金押注停牌前“利空出尽”,试图通过短期炒作收割散户。这种模式在港股ST股中屡见不鲜,2023年暴雷的佳源国际也曾上演类似剧情。
3. 破产重整预期:资本博弈“壳资源”尽管上海法院已受理子公司破产清算,但恒大汽车港股上市地位仍具“壳价值”。有机构测算,其22.6亿港元市值中,约15亿对应“借壳上市”预期。这种博弈本质是资本对监管规则的钻空子。
三、造车败局根源:地产思维的致命伤
1. “买买买”模式失效:技术拼凑难成体系许家印曾以“买技术、合资源、圈地皮”策略进军造车,收购NEVS、卡耐新能源等企业花费超3000亿元。但缺乏核心技术整合能力,导致电池续航虚标、车机系统卡顿等问题频发,恒驰5被车主吐槽“工业垃圾”。
2. 地产反噬:信任危机摧毁品牌根基恒大集团债务危机爆发后,消费者担忧“买车如买房,钱款打水漂”。一位前销售坦言:“客户听说恒大楼盘烂尾,直接转身离开。”这种品牌连带效应,让恒驰尚未上市就已失去市场信任。
3. 管理错位:外行指挥内行的悲剧高管团队中除1人来自汽车行业,其余均为地产背景。集权式管理导致决策脱离行业规律,例如同步研发15款车型、建设10大基地等激进规划,分散资源加速崩盘。
四、警示与反思:新能源泡沫如何破灭?
1. 资本盲目扩张的代价恒大汽车案例揭示新能源行业“重投资、轻产品”的通病。2021年行业融资超千亿元,2023年骤降至450亿元,市场正用脚投票挤出泡沫。
2. 地方政府招商陷阱恒大以造车为名在全国圈地1133万平米,其中35%为住宅用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模式,透支地方信任并加剧资源错配。
3. 消费者信任重建难题从“公证处购车”到内部刷单,恒大汽车的营销失信给行业敲响警钟。对比小米汽车凭借用户社群和透明交付逆袭,缺乏真诚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结语: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现形
恒大汽车的股价狂欢,恰似新能源泡沫破裂前的最后喧嚣。这场闹剧警示后来者:造车不是资本游戏,尊重技术规律、敬畏市场需求,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出路。
互动话题:你认为恒大汽车股价暴涨是机会还是陷阱?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