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明明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还会感到害怕?

猫眼观史 2024-10-22 15:37:51

鄱阳湖一战,绝对算得上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一战关乎到朱元璋能不能登山龙座,成为九五之尊。

如果从双方战力分析,朱元璋明显处于劣势,陈友谅兵强马壮,作战方式出其不意,士兵作风彪悍,想要打赢这一仗难度相当大。

然而这一战打的相当激烈,朱元璋以20万兵力对战陈友谅60万大军,虽然赢了,但侥幸成分很大。

所以朱元璋在赢下这一战后,并没有过多的兴奋高兴,反而有些后怕,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3个原因。

一、敌众我寡,兵力太过于悬殊,装备也比陈友谅落后,朱元璋手里只有几十艘小船,反观陈友谅,上百艘巨舰。实力悬殊到什地步?就跟当年抗美援朝一样,支持教员的大佬都没几个。鄱阳湖战役也是如此,明朝一帮开国功臣中,几乎只有刘伯温支持朱元璋,其他人都在想怎么避免这一场战斗或者投降。

之所以坚定下来,这也是怪陈友谅自己,陈友谅杀俘虏是出了名的,很多明军只能硬着头皮上,横竖都是一死,加上朱元璋下令逃兵必斩,这才稳定了军心。

二、陈友谅骄傲自满,他认为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优势在我,自己凭借巨舰完全可以碾压朱元璋,所以并没有赌上全部家当,反而分散兵力。决战中分散兵力,那可是兵家大忌。

三、天时地利,善于利用天气环境作战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朱元璋正是利用了交战时刮的东北风,派兵潜入,将陈友谅的战舰烧毁,火借风势,陈友谅麾下的士兵一个个被大火烧死。之后在双方打的正欢时,又遇到潮落,陈友谅仅剩的战舰又搁浅,这战上天都不让陈友谅赢。

之后也有人说,这些都是刘伯温算好的,就是利用天时地利来帮助处于劣势的明军。

这几番操作下来,陈友谅军心溃散,心态崩了,就连麾下大将也在关键时刻造反,背刺陈友谅。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但凡超过以万为单位的人数作战,双方人数多少一般都不能成为胜负的关键,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将军的协调和调度以及用兵的能力。

有的将军不是兵越多就越厉害,相反,如果能力不行,兵多不仅没帮上自己,反而让自己骄傲轻敌。

0 阅读:74

猫眼观史

简介:文史专栏作者,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