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用30多年成就的商业大厦,结果几天便破产了

结绿 2024-08-01 15:00:37

1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安徽徽州绩溪的一座山里,一个13岁的少年正在给地主家放牛。牛在草地上吃草,他觉得有点无聊,就去旁边的凉亭处玩,结果发现凉亭的地上有一个包袱。

少年捡起包袱,发现包袱很沉。出于好奇心,他就打开了包袱,没想到包袱里竟然有很多白花花的银子,还有一些金银首饰。

少年家里很穷,一年前父亲病故了,他没钱继续读私塾,才被迫退学,然后帮地主家放牛了。他家里有兄弟6人,他排行老三,母亲金氏独自操持一家人的生活,很艰辛!

少年看着这一包袱的钱财,并没有任何贪念,他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做人要厚道,不义之财不可得。

少年想找失主,可不知失主在哪里。他想人家丢了这么多钱,心里肯定着急的,估计会回来找的。但自己抱着包袱等在这里的话,万一遇到“坏人”,那就麻烦了!

所以少年把包袱藏了起来,然后一边继续放牛,一边等着失主来找包袱。

少年从中午开始等,左等右等,都不见失主来。一直等到快天黑时,才看见一个男人急匆匆地跑来,东张西望地在寻找着。

男人问少年,有没有看见一个包袱?

少年便问是什么样的包袱?里面有什么东西?

男人一一说了后,少年在心里核对了一下,男人说的,跟他看见的分毫不差,所以他确定这个人是真的失主。

少年就带男人去拿包袱了。

男人拿到包袱,见包袱里什么都没少,当即就觉得这少年人品不错。男人马上拿出两锭银子感谢少年,但少年不要,说这不是他的东西,他不要。

少年说完,就准备牵着牛回家了。

男人叫住了他,说自己是杭州一家粮行的蒋老板,他想收少年为徒,问少年愿不愿意跟他去杭州学做生意?

少年当然愿意了,但他要回家问问母亲。所以,他和蒋老板约定明天上午在这里见面,到时他给蒋老板回音。

这少年是谁?

他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2

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安徽一户普通农民家里,祖籍甘肃。祖上做过官,后来因为在官场上得罪了人,就举家逃到了安徽徽州绩溪的大山里。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他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父亲胡鹿泉小时候读过私塾。胡雪岩上面有2个哥哥,下面有3个弟弟。

为贴补家用,父亲在农闲时,会去做一些小本买卖。年幼的胡雪岩对做买卖很感兴趣,父亲就跟他讲,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胡雪岩8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父母送他去地主家放牛了。

两年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了,父亲就把10岁的胡雪岩接回家来,送他去私塾读书。

胡雪岩12岁时,父亲突然病故,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了,他只能退学,然后又去给地主家放牛了。

一年后,胡雪岩遇到了蒋老板。

和蒋老板分别后,胡雪岩匆匆回家。家里,母亲见他迟迟没回来,正焦急地等着他。他便把遇到蒋老板,以及蒋老板邀请他去杭州当学徒的事说了。

母亲没有马上答应,说要见一下蒋老板。

第二天,胡雪岩带母亲去见了蒋老板。在一番交谈之后,母亲觉得蒋老板是个可靠之人,她就把胡雪岩交给了蒋老板。

胡雪岩到杭州后,在蒋老板的粮行里当学徒,他勤勤恳恳学习、干活,深得蒋老板的喜爱。

粮行有一个姓刘的客户,是金华火腿的老板。有一天,刘老板来进货,突然病倒了,上吐下泻,还发起烧了。

蒋老板把刘老板安排到客栈里后,想让店里的伙计去照顾他。店里有好几个伙计,但没有一人愿意去,因为大家觉得刘老板得的可能是瘟疫,他们怕被传染上。

蒋老板说谁愿意去,他可以多付一些工钱,可还是没人愿意,蒋老板很发愁。

这时,外出办事的胡雪岩回来了。他听说刘老板的事后,马上提出由他去,他不要工钱,也不怕传染上。

蒋老板很高兴,就派胡雪岩去客栈里照顾刘老板了。

刘老板发着烧,烧得糊里糊涂的。胡雪岩就给他请郎中,端屎倒尿,喂汤喂水,精心照顾着他。

一些日子后,刘老板的病终于好了,他很感激胡雪岩对他的救命之恩。所以他让胡雪岩跟他走吧,到他的商行去做事,做他的学徒。

可胡雪岩拒绝了,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蒋老板。

刘老板就去找蒋老板商量,蒋老板觉得胡雪岩去商行里做事,肯定比在他的粮行里有前途,就同意了。

3

胡雪岩到刘老板的商行里后,依然是做学徒,他还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

那时的学徒,不光要做生意上的事,还要帮老板倒夜壶、打水、扫地等,什么杂活都要干,但胡雪岩没有任何怨言。

商行旁边有个信和钱庄,每天都有很多客商进进出出的。胡雪岩对钱庄很好奇,有时会去看看,就了解到一些关于钱庄的事。

后来,钱庄的老板来跟刘老板结账,胡雪岩正好在旁边。当钱庄老板结完账时,胡雪岩说错了,有一笔钱算错了。

刚开始钱庄老板不相信,自己拿着算盘“噼噼啪啪”算的,难道还不如一个小伙计的心算。

可等钱庄老板复查一遍后,发现真是自己算钱了,他这才觉得胡雪岩算账很厉害啊!他当即就跟刘老板商量,让胡雪岩到他的钱庄里去工作,这是个人才啊!

刘老板也像当初的蒋老板一样,觉得胡雪岩在自己的商行里干,不如去钱庄干有前途,他不能埋没人才,就马上答应了。

胡雪岩到信和钱庄后,还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老板很喜欢他,也很信任他。

1839年,16岁的胡雪岩终于出师了,以后不再是学徒了,但他依然在信和钱庄里工作。

有一次,他去问客户收账时,半路上突然下雨了,眼看着他要被淋湿了。这时,一个打伞的陌生人跑过来,和他一起合打一把伞,这让他很受启发。

后来,下雨天他打着伞时,也会为别人打伞了。在他看来,自己在获利的同时,也要让别人获利,要有帮别人打伞的精神。

1842年,胡雪岩遇到了阜庄钱庄的于老板,于老板很喜欢他,就聘请他去阜康钱庄工作了。

到阜康钱庄后,胡雪岩还是像原来那样兢兢业业地工作。

于老板为了试探伙计,有时会在地上、桌子上等,故意扔下一些小钱。

别的伙计看见后,会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当成外块,但胡雪岩从不拿一分一毫。所以,于老板格外喜欢和信任胡雪岩。

因为于老板没有子女,他就把胡雪岩当成干儿子来看待。胡雪岩没有父亲了,也把于老板当成父亲来对待,两个人就像亲父子一样。

4

1848年,26岁的胡雪岩在茶馆里认识了王有龄,两人一见如故。

王有龄出生于1810年,是福建侯官人,他很有才华,可参加科举考试时总落第。他原本是跟着做候补道台的父亲来杭州的,他给父亲做一些文书工作。

可到杭州后,父亲在官场上得罪了人,被罢官了。父亲受了这个打击后,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去世了,王家就家道中落了。

父亲生前帮王有龄捐过一个候补浙江盐大使的官职,但这是个虚职,要想真的做官,还得去北京补实职位,也就是还要交给朝廷一笔钱。

可38岁的王有龄没有钱,无法去北京再交钱,只能落魄地逗留在杭州。

胡雪岩了解到情况后,就私自拿了柜上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王有龄便去北京了。

关于这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的事,现在有人认为是一个叫高阳的人,为了写小说而杜撰出来的。

因为只有高阳的书里有这一段记载,别的地方都没有,但王有龄确实是通过捐钱而得来的官职。不过,他很有才能,后来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0 阅读:4851

结绿

简介:聊聊情感,听听故事,让爱温暖着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