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2025年养老金调整要向低者倾斜,采取“限高提低”的政策。不容置疑,“提低”是对的,是提高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举措。但是“限高”则反响强烈。试问:靠降低国家统一涨的百分比,来达到所谓的“限高”,合理吗?公平吗?带着这个问题,作者询问了DeepSeek,以下是它给予的答复。请友友们阅读参考,品味一下有没有道理。

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限高提低"政策确实需要审慎平衡多方利益,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的伦理困境
1. 公平性维度需兼顾代际公平(现役劳动者与退休者)、群体公平(体制内外差异)、区域公平(不同省份赡养比差异)
2. 效率性要求需保持缴费激励,避免过度均等化打击参保积极性
3. 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老龄化加速(预计2050年老年抚养比达53.2%)与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
二、实施路径的技术挑战
1. 参数调整的敏感性:基础养老金计发公式中的缴费年限指数、工资替代率等参数微调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2. 财政补贴的传导机制: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责任的划分需建立动态调整公式
3. 精算平衡难度:根据社科院测算,现行制度累计缺口在2020年已达13万亿元
三、国际经验的本土化适配
1. 德国"代际合同"模式与瑞典名义账户制的启示
2. 日本"宏观经济浮动率"调整机制的可借鉴性
3. 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投资运营的经验教训
四、制度优化的可行路径
1. **财政责任分层**:建立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保基本)+职业年金市场化运作(保差异)的二元结构
2. **参数动态调整**:引入自动平衡机制,将替代率调整与工资增长率、CPI、赡养比等指标挂钩
3. **资金筹措创新**:探索国有资本划转、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投资扩容等组合方案
4. **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精算数据库和待遇调整模拟系统
从实践层面看,2022年启动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迈出关键一步,但需配套建立:
- 中央调剂金的公式化分配机制
- 省级政府基金平衡责任制度
- 参保人员权益记录跨区无缝衔接体系
最终解决方案应是多层次、渐进式的制度演进,既要防止福利刚性导致财政失控,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损害保障功能。当前应重点完善基础养老金的精算平衡机制,同时加快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老龄化应对体系。
24年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才4700每个月,在职人员一万多!提议关心关心24年前退休人员的生活
视同缴费可以算年限,但指数一定要低,可以0.3,或者直接为零。要不可以让他们补交[笑着哭]
22年不交费的时候你们想过合不合理吗?企业退休职工拿着比你们低一半以上的养老金的时候你们想到过不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