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从木匠到馆长,这位“手艺人”花大半辈子,建了一座博物馆

防务评审 2021-04-30 17:41:40

提到传统手艺,人们总会想到剪纸、文玩、杂耍等等,但无论哪种,其实大多都需要有传承和家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民间技艺基本都散失殆尽了。因此也有一类人开始聚拢和收集这些失传的“秘笈”,其中有这么一个木匠,不仅建了一个博物馆,自己还是个非常罕见的“手艺人”。

木匠王炳营

据《央视》报道,每年王炳营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传统工具到当地的学校来给孩子们讲解民俗和农具,每次他的出现也都会让孩子们开心好一阵,因为孩子们可以亲自体验一把这些历史悠久,构思精妙的传统生产工具。

作为当地民俗博物馆的馆长,他本人其实也曾经是个木匠,只是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原本的手艺渐渐失去了作用,只好开始做生意。

对很多原本从事木匠行业的人来说,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其实也是他们失业的过程,不过好在当下人们对民俗和传统重新提起了兴趣,王炳营收集的各种生产工具共同组建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一些传统的手艺也随之重回人们的眼前,这无疑是件好事。但如果溯源来看王炳营的过去,其实也是一段较为心酸的历史。

从木工到馆长

传统“手艺人”家中多少也都有些带着纪念意义的物品,因为王炳营的父亲就是一个木匠,,于是他家就有着一套祖传的木匠工具。

他的父亲对其及其重视,就像过去远行的商人总要拜拜关公像一样。然而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这座独特的“关公像”遗失了,自己的父亲也因为这套工具的丢失而郁郁寡欢,哪怕去世前也依旧如此。

对此,王炳营感到有些愧疚,于是便萌生了搜集老旧工具的念头。多年时间,王炳营不断在国内各地搜寻老物件,家人们也逐渐从不理解变为了接受,甚至于最后“纵容”了他的任性,全家人一起在外租房子,原本的老宅子则被王炳营花了大半辈子,改造成了一家民俗博物馆。

目前,王炳营的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从上百年的耩地耧甚至是一些过时的老玩意都被一股脑塞进了这个博物馆中。

民俗不可丢

虽然种类已经不再只是工具,但这却也正好体现了民俗二字的含义,民间的、俗的、能够展现那个时代风貌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能凸显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状态,为了看起来更加惊艳,王炳营还花了大力气将3吨多的钧瓷片贴到了老屋外墙上,使其历史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世界虽然正在快速发展,但人们实际上依旧保持着过去的一些传统习惯,文化对于一个文明的影响是能够生生世世传递的,可当人们要回首往昔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时,民俗有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就像王炳营当木匠时用的传统木工车一样,虽然粗糙,但是顺手、好用。

当下,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王炳营的博物馆越来越知名,很多人甚至专门千里迢迢赶来送老工具,他本人也被很多学校聘请,当地的孩子们几乎都要到博物馆里学习传统文化和民俗。

很显然,王炳营正在以木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持续修补着我国传统工具上的一些漏洞,他希望未来还能够开一座更大、更为专业的民俗博物馆,让人们更真切体会到老物件带来的文化和气息。

传统技艺要的是身体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传统技艺虽然已经消失,但木头作为人们最常见的材料,依然引领者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木匠的行列中。

据《中国日报》报道,俞宸睿就是这样一位90后的机关人偶装置艺术家,他所做的东西就是依靠一个连接杆或者是手柄来转动,让木头“自己动起来”。

相比过去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木雕,机关人偶的要求更加精细和精准,俞宸睿一开始也对此感到迷茫,不过多年的经验和试错让其变得更加熟练,现在他做出来的木雕甚至都开始带上了各自的故事成为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如果说王炳营的博物馆是传承,那么俞宸睿的机关木偶就是创新,技艺本身就不是书本上的一两句话,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和试错得来的真知。相信在未来,俞宸睿做的这些艺术品可能也会被其他人当做旧物件收走,和其他民俗一起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或许还能激励更多的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

0 阅读:36

防务评审

简介: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