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张闻天为啥“炮轰”老同学博古,支持“失势”的毛泽东

风华评过去 2024-07-30 21:45:41

1935年1月,贵州遵义。寒风凛冽,战火纷飞。中央红军长征至此,损失惨重,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议即将召开,它将彻底改变中国革命的未来。会议室内,几位关键人物神色凝重。谁能想到,这场会议的走向,竟然会因为几个老同学之间的博弈而发生惊天逆转?

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场"宫廷政变"

要说清楚这场会议的来龙去脉,得先把时间往前拨个几年。1930年代初,中共高层主要分三派:土生土长的本土派、留苏归来的洋派,还有既有革命经验又留过洋的杂交派。当时党的大佬们深受苏联影响,犯了不少"左"的错误。王明这个留苏的"洋大人"成了一把手,他那套照搬欧洲经验的路子可把红军坑惨了。王明常驻莫斯科,就派了同学兼小弟博古坐镇中央。

可惜博古能力有限,搞得一塌糊涂。他那个同学张闻天就看不下去了,觉得博古思想僵化,格局太小。比如十九路军抗日,博古死活不肯联合;比如发展经济,博古非要反资不可。这下好了,第五次反围剿打成了逃亡,红军伤亡惨重。张闻天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就等着找机会发作。

三个"病号"组成的"最强智囊团"

长征开始后,张闻天、王稼祥和毛泽东这三位大佬阴差阳错成了"病号三人组"。张闻天身体虚,王稼祥大病初愈,毛泽东疟疾缠身,都需要担架抬着走。毛泽东灵机一动,提议三人凑一块儿讨论问题。这下可好,三个没实权的"病号"反倒成了最强智囊团。

一路上,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分析得明明白白。毛泽东更是把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做了个对比,把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揪出来晒在阳光下。张闻天和王稼祥听得连连点头,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

等到湘江一战,红军伤亡惨重,从七八万锐减到三万多。三人组可坐不住了,直接找上门去质问博古和李德。这下可把张闻天给憋坏了,他好歹也是政治局常委,眼看着红军这么打下去非得打光不可,哪还忍得住?

遵义会议:一场刺激的"辩论赛"

1935年1月15日,红军终于挪到了遵义。一场关乎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一开始,博古就摆出一副大佬架势,滔滔不绝地总结工作。听他那意思,红军打不赢完全是因为敌人太强,自己这边物资不足,各部配合不好。反正就是甩锅甩得飞起,就是不提自己指挥失误。

听完博古的发言,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这时候周恩来站了出来,做了个自我批评,承认了不少错误。这一下可好,博古的表现就更显得不够厚道了。

正当大伙儿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张闻天突然站了起来。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沓纸,开口就是一记重拳:"我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是不正确的。"这话一出,全场哗然。接下来,张闻天如连珠炮般批评起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来。这番话说得是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把博古说得哑口无言,脸都红了。

张闻天说完,轮到毛泽东发言。只见毛泽东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开始娓娓道来。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博古李德的错误说得明明白白。什么"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两个拳手比武,聪明的拳手总是先退后进","两个拳头打人"等等,听得大伙儿连连点头,觉得太有道理了。

一场意想不到的"倒戈"

张闻天和毛泽东的发言,可以说是给博古当头一棒。但真正让局势彻底逆转的,是王稼祥的两句话。

只见王稼祥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第一,我完全赞同毛泽东和张闻天的发言。第二,我建议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毛泽东出来领导和指挥红军。"

这话一出,全场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大伙儿都惊呆了:这王稼祥不是博古的老同学吗?怎么突然倒戈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难理解。王稼祥是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他看不得红军这样白白送死。在他看来,革命事业比什么同学情谊重要多了。

接下来的戏更精彩。朱德站起来,对着老战友毛泽东就是一通猛夸。周恩来也表态支持毛泽东。眼看着形势不妙,博古这边就剩下凯丰一个人还在死撑。

就这样,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政变"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博古被踢出了最高领导层,由张闻天接替。军队指挥权则交给了朱德和周恩来,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半个月后,毛泽东开始辅助周恩来指挥军队。到了3月中旬,新的最高军事领导小组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从此,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会议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要不是张闻天和王稼祥当机立断,支持了毛泽东,红军可能真的就此覆灭了。这两位老兄弟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让人感慨万千。张闻天和王稼祥这两位"留苏派"能够放下成见,支持毛泽东这个"土八路",足见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胸怀。这种为了革命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6 阅读: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