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市面上的"原料桶"产品不陌生吧?“城墙”厚皮可能会喜欢一味的追求猛这种简单粗暴的操作,但是刺激性和稳定性也是影响一款产品最终使用效果的关键。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原料桶类的护肤品除了The Ordinary,我们还有哪些“备胎”?
“原料桶”类的护肤品到底怎么样?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
所谓“原料桶”,实际上指的是一批突破原有护肤品思路的产品,它们并不追求包装的精美、香味的独特和肤感的优雅,直接给你最高量的活性物,再兑点水就卖给你,就和供应商卖原料差不多。以前配方师殚精竭虑考虑的那些问题,突然就被降维打击,完全不需要了。
优势当然也很明显
以往护肤品虽然一直谈功效,但是总觉得小心翼翼,尽量保证安全不刺激的前提下再给你一点点的效果就行。品牌越奢华,谈情怀的就越多,谈效果的反而少。
这个时候原料桶类的产品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活性物超高,起效超快,肤感差点,没事,谁老是摸自己脸;只要效果好,就掏钱买。加上消费者现在对护肤品的原料越来越懂行,原料桶类的产品直接把活性物名称写在包装上,消费者一看 : 好货,买买买!
而且很多类似的产品,其实价格都不贵,活性物含量却是大牌的好几倍,买一瓶顶三瓶,大家跟风,这个市场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优点,肯定也有缺点
以前化妆品的研发就像做饭一样,讲究色香味俱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原料桶”类型的护肤品,就讲究吃饱,至于什么刺激性啊,稳定性啊之类的虽然会考虑,可是并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他们针对的消费群体,是懂行的一群人,会自己做判断的一群人,并不是小白。
哪些原料可以做成原料桶类的产品?虽然市面上各种原料桶类的护肤品牌很多很杂,不过就原料本身而言,广泛用到的就那么几个,今天就给大家稍微盘点下国内各类的产品。
维生素A类
维A这个成分肯定不用多说,如雷贯耳,主打抗衰老,资金还是业内金标准,其他功能如祛痘、控油、提亮肤色、细致毛孔等,也是无所不能。
在护肤品里面,除了维A酸(视黄酸)是不能用的(处方药成分),其他的基本都没问题,包括维A醇、维A醛、维A棕榈酸酯、维A亚油酸酯、维A丙酸酯以及其他一些新型的衍生物等等。
这个成分的起效浓度很低,0.1%左右就有效,到0.5%已经比较刺激,敏感肌一定要注意。
相比之下,雅诗兰黛似乎反应得有点慢,最近才在倩碧里面推出了维A精华液,0.3%的高含量视黄醇配合之前在维C精华里面的特殊包装,使用时才混合,一次用七天,充分保护了维A的活性,也算是后浪推前浪的代表。
维生素B类
维生素B类当然也是各大原料桶护肤品厂商的最爱,相比较维生素A来说,维生素B类的原料稳定性比较好,安全性也很高,随便一捣鼓就可以做出XX原液、XX精华来。
最出名的就是维生素B3(烟酰胺)和维生素B5(泛醇)了。
烟酰胺这个原料什么功能都有,美白、控油、祛痘、抗糖化、抗污染等等都能搭到点边,临床数据也很多,价格又便宜,加多了也不会心疼;而泛醇呢,在宝洁的宣传里面是是叫做维他命原B5,它被皮肤吸收了以后可以转化成真正的维生素B5,起到修复、舒缓、保湿的功能,用得也比较广泛。
先来说说烟酰胺的产品,是宝洁的最爱,不管是小白瓶还是小灯泡,都会添加个3~5%左右,虽说这些精华不算什么原料桶,但就浓度而言,已经相当高,一般想美白的小白用户都会先推荐它们,安全、稳定、靠谱。
泛醇被誉为理想的“皮肤调理剂”修护不适,密集滋养肌肤。
泛醇类的产品,市面上不算太多,大多数公司还是把它当作普通的多元醇保湿剂来看待,对它的潜力挖掘得还是不够的。
修丽可应该是最早运用B5的品牌之一,他们家的B5用的是泛酸钙这个东西,在皮肤里面也会转化成真正的B5,再辅以透明质酸、海藻糖、尿素等成分保湿,除了性价比不高,其他方面倒挑不出毛病。
维生素C类
维生素C类的产品这两年可是大放异彩,一个传统地不能再传统的原料,居然枯木逢春了,突然大家都觉得好用,然后市面上就出现了无数维C类的精华、面霜、面膜、原液,让卖维C保健品的也连呼看不懂。
由于维生素C是很脆弱的一味成分,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所以有些品牌往往会添加衍生物,水溶性和油溶性的都有。修丽可在VC精华液这个领域似乎又拔得头筹,很早就推出了经典的 CE精华液,以15%的VC鏖战群雄。
这个浓度在当年还是很惊人的,再辅以1%的维生素E和0.5%的阿魏酸,既能够稳定VC,也能够在皮肤上发挥更好的抗氧化作用,祛痘印、祛黄气、减少细纹等效果还是很明显,只是这浓度下产品的pH极低(3.5以下),并不是每一种肤质都有福气享用。
其他酸类提到刷酸呢,很多人总有点又怕又爱的感觉,刷酸能够迅速解决面部发黄、痘痘、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等问题,但是也能够造成皮肤的红肿和刺痛,不是进阶用户还真的很难玩转。
市面上的产品里面,各种酸也是一箩筐了,从分子量比较小的果酸、水杨酸到后来的乳糖酸、麦芽糖酸、壬二酸、杏仁酸等相对温和的酸,浓度也从2%一直到30%都有,如果不是懂行的人,看到这些产品以后,绝对是一脸懵。
水杨酸也算是个经典的酸,渗透能力不错,一般限量在2%,很多产品也在用,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水杨酸棉片了,对于面部和后背的痘痘,轻轻一擦,用起来比较方便,刺激性也少一些。
除了以上提到的可以作为原料桶的核心成分以外,市面还有不少活性物也被拿来大吹特吹,这年头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是拼了。
美白类的377、熊果苷当然不用多说,保湿的透明质酸、神经酰胺也被用得很多,抗氧化的呢,诸如白藜芦醇、硫辛酸、阿魏酸都不稀奇,富勒烯、虾青素也经常露个脸,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成分未必真的特别出色,对传统成分无效的那一部分人倒是可以试试看。比如熊果苷,美白效果是不错,但配方不太容易稳定,本身也会降解。
国产的薇诺娜之前也有几种熊果苷的产品,浓度估计在2%左右,搭配烟酰胺,再加上自己的马齿苋提取物来舒缓,尽量减少了刺激性。
好了,大家应该对市面上各种原料桶式的产品了如指掌了。其实The Ordinary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玩高浓度活性物的品牌,只不过它的性价比实在是高,高到市场上其他产品无法竞争,这才开始火起来。
它用的许多原料,在其他品牌中也能看得到,我们当然不用死盯着它不放,放眼望去,路边的野花还是很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