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23年,按中国独有的干支纪年法,是癸亥年。
上半年,桂林郡、南宁郡、泉州郡三地百姓揭竿而起,发动叛乱,但很快被平定。
一连三郡叛乱,本应引起朝廷重视,但依本朝疆域之大,幅员之辽阔,区区三处蛮夷之地动乱,实在不值得专门上道折子奏禀皇帝。
所以总体来说,上半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年。
同年八月五日,入夜时分,北京城郊。
一处临时搭建的蒙古营帐内灯火通明,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帐内交谈着什么。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元朝的第五任皇帝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另一位是元朝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丞相札剌亦儿·拜住。
他们脚下的帝国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其疆域远超秦汉,近迈唐宋,可谓盛况空前,而这样一个帝国,却拥有历朝历代都未曾面临过的,前所未有的危机。
贪污横行,腐败成风,卖官鬻爵,法令迟昏。
此刻,他们正在为了元帝国未来的发展而紧锣密鼓地筹措着,对皇帝和丞相来说,他们身上的任务并不轻松,想要恢复帝国往昔的荣光,他们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夏夜微风阑珊,营帐之外,几十名身着轻甲软胄的蒙古士兵手持利刃,已经悄悄摸近营帐。
他们都是天子的甲士,步伐沉稳,高大魁梧,此刻却要做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弑君。
远处的士兵头领一声令下,士兵们夺门而入,营帐内嘈杂声震,士兵们挥刃砍刺,血溅大营,皇帝和丞相当场毙命。
营帐外火光闪动,风吹更甚。
元英宗 硕德八剌
英宗皇帝被刺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按规矩,天子暴毙,举国上下一定是一片沉痛,百姓服丧,臣子悲泣,但奇怪的是,英宗皇帝的死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百姓们日子照过,大臣们早朝照上。
百姓对皇帝的死活不闻不问这可以理解,因为元朝的皇帝向来对百姓的死活也是不闻不问。
大臣们对皇帝的死讯反应不大也可以理解,因为皇帝死了,顶多是换个新领导,那换了新领导,搞不好自己还能有个工作调动,譬如升迁之类,大臣们当然也不在乎。
但这帮皇室亲贵们都是皇帝血浓于水的亲人,皇帝一死,不举迎摆丧也就罢了,成天成宿的通宵开派对,载歌载舞,游猎饮酒算是怎么回事儿?
答案很简单,因为皇帝就是这帮贵族们派人弄死的。
英宗皇帝硕德八剌,可以说是元朝历史上的改革小王子,在位时期搞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启用汉官、尊崇儒学、推行助役等等。
当然,我想你对这些刻板无聊的历史背书并不感兴趣,那么你只需要记住,英宗皇帝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元朝的皇室贵族。
简单来说,这帮蒙古贵族属于“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的大闲人,他们在朝廷担任要职,领着巨额的俸禄,同时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房产,这让皇帝非常不爽。
我当皇帝勤勤恳恳不过住个两室一厅,你们这样好吃懒做的贵族人手一栋大别墅,凭什么?
皇帝当然不能忍,开始通过改革对贵族的特权和财产加以限制。
贵族们一看,呦呵,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整啊!?
这帮贵族连夜开会,得出一个结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别等皇帝收拾咱们,咱们先把皇帝收拾了吧。
于是,这帮人趁着英宗皇帝和丞相外出议事,发动兵变,直接把皇帝就给咔嚓了。
英宗皇帝生下来就是根独苗儿,死之前更没留下一个儿子。
皇帝虽然弄死了,但国家不能一日无君,浩浩荡荡的元王朝需要管事儿的,众目睽睽之下,贵族们又不能自己篡位登基当皇帝。
他们在皇室的一众年轻人里选来选去,最后选到了晋王也孙铁木儿的身上。
晋王同志常年居于漠北草原,能征善战,按辈分又是世祖忽必烈的曾孙,有能力,有资历,他来当皇帝,大家都没什么意见。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公元1323年,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的也孙铁木儿即位九五,成为元朝的第六任主人,史称泰定帝。
皇帝登基,照例要发布登基诏书,历朝历代的登基诏书,必然是请历朝最有影响力的文臣撰写,整一套大气厚重,十分华丽的辞藻。
什么“承皇天之眷命,列往圣之洪休”、“普天莫匪新土,率土之宾,莫匪新臣”,反正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完事儿了。
泰定皇帝当然也有诏书,但他这份诏书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独一份,诏书由皇帝亲撰,不修边幅,不卖弄文化,通篇全是用白话文写出来的。
篇幅所限,诏书全文我就不在这里展示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但我为读者们总结了泰定皇帝诏书的大致内容,那就是:
我当皇帝了,都好好工作,好好努力,加油,奥力给!
非我恶搞,也并非我虚构,纵观中华上下四百多位皇帝,写诏书写成这样的,也就他一个人了。
登基大典也举办了,诏书也发布了。泰定皇帝坐上皇位,看着底下的大臣们齐齐跪倒,匍匐在地,对着他山呼万岁,皇帝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贵族们的意思很明显,之前的英宗皇帝不太老实,所以我们就把他给咔嚓了,让你来当皇帝,希望你能吸取经验和教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你呢,好好当你的傀儡皇帝,我们呢,接着过我们的富贵生活,咱们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谁也别针对谁。
泰定帝表示:那还说啥了,有你们我才能当上这个皇帝,你们都是我的好大哥,我得供着你们啊。
贵族们一看新上来的皇帝不仅听话,还很会来事儿,都认为大局已定,自己没有必要再绷着了,纷纷对泰定皇帝放下戒心,马不停蹄的开始享乐。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顺从谄媚的皇帝其实是个精于厚黑学的高手,跟他们玩了一招“扮猪吃老虎”,趁着贵族们麻痹大意,皇帝雷厉风行,直接把他们一锅端了。
弑君的士兵和臣子们纷纷遭到诛杀,策划兵变的贵族们也接连落马。
元朝的蒙古贵族
大臣们对皇帝的一顿操作看呆了,大家这时候才明白,这个看起来慈眉善目,语气温和的皇帝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杀人于谈笑无形之间,这才是帝王的手段。
寰宇廓清,四海终得太平。
朝堂之上清净了,泰定皇帝依然不是很开心。
本朝从世祖忽必烈开国之初,文化发展迟缓,科技原地踏步,经济崩盘萎缩,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泰定皇帝手里,俨然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人祸接连不断,天灾也接踵而至。
四川地震,江淮水灾,洛阳蝗灾,搞得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没啥出路,只好造反。
河南、云南、四川三省百姓纷纷起义,由以河南百姓赵丑厮、郭菩萨两位仁兄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
这两位兄弟大举反旗,喊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
这个口号一喊出来就没再停过,元末,朱元璋同志造反那阵儿,老百姓大部分喊的也是这个口号。
虽然赵郭二人很快被人高马大的蒙古骑兵按在地上一顿捶,旋即被剿灭,但他们的起义却被后世诸多史学家认为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
皇帝很崩溃,怎么别的皇帝在位时,都是吃香的喝辣的,到了我当皇帝,我就摊上这么多破事儿呢?
天灾频频,对皇帝来说也无能为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决的。
而对泰定皇帝来说更为可悲,因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来看,这位皇帝是一个仁德、贤明且很有能力的帝王。
他不爱好女色,没有不良爱好,对待臣子有礼有节,对待百姓还算宽厚。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是一位明君和贤君。
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面对元朝中晚期的复杂局势,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有能力,有本事,有雄心壮志,但面对王朝一路向下的颓势,却无能为力,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没办法,历史就是如此残酷。
大汉开国时,国家百废待兴。
大唐开国时,皇权争夺凶险。
大宋立国时,天下两分,隔江而治。
任何朝代从建立之初,都有它悬而未决的问题。
同样,元朝也不例外。
世祖忽必烈从1271年开国开始,大元王朝就一直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
别人的王朝是开国即巅峰,元朝是开国即破产。
元朝的治下的天下永远问题不断,似乎永无宁日。
后继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认为自己搞不好就会混成亡国之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泰定帝。
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执政五年,有心匡扶社稷,奈何历史的洪流哗啦啦地冲过来,谁也抵挡不住。
皇帝,有时候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1328年,泰定皇帝驾崩,时年三十六岁。
元朝的各种问题依旧存在,而王朝的未来,不会最坏,只会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