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柘林镇在推动网格治理、深化“多格合一”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引入无人机最新技术,在镇域8个综合网格内,科学布局建成8个无人机机场,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无人机服务系统,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网格相关工作,让城市治理像“绣花”般穿透末梢、直达肌理。
近日,柘林镇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无人机开展第四网格日常巡检任务时,发现华亭村南海公路一侧林地有白色浓烟冒出,通过无人机20倍变焦镜头放大,可以清晰看到烟雾是由焚烧引发。工作人员随即精确定位烟雾来源,并将现场实况照片和地理位置信息传回城运中心,迅速联络属地华亭村前往现场扑灭火源,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处理此次事件的柘林镇城运中心工作人员回忆道:“当时看到画面中的浓烟,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由于火灾发生的地点位于林地中央,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火灾,还好无人机在日常巡飞过程中及时发现,让我们能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赶赴现场,由于处置及时,火势立即得到控制,从发现烟雾到火情处置完毕仅用15分钟。”
河道巡查工作一直以来都存在巡查范围广、工作量大、取证难等问题。通过无人机技术,全镇 526条河道7天完成一次巡查,针对“总氮管控”的24条重点河道支流, 2天完成一次巡查覆盖 ,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查覆盖面窄、效率低的问题。日前,无人机在第一网格河道巡查时,通过搭载的高分辨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功能,发现奉柘东横径北 村路桥下有疑似暗管,经工作人员现场确认,疑似暗管的北村路桥下市政雨水管网,实际情况为某企业雨污混接导致该厂部分污水流向市政雨水总管。发现这一情况后,相关部门立刻责令企业开展整改,重排雨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后续,经过无人机多次复核,该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市民朋友您好,擅自占道设摊影响通行安全,且违反城市管理规定,请您立即整理物品撤离,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在开展第五网格街面巡查时,无人机于 目华路与科工路交叉口,依托高清视频AI算法功能,精准识别出有一流动摊位违规摆放在路口,当即 运用智能语音喊话进行远程文明劝导, 提醒占道摊贩尽快清理撤离,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此外,无人机技术也为违建管控和施工监管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监测手段。针对“违章搭建”治理难题,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宅基地屋顶“加盖”、违规搭建窝棚等问题,在问题出现前期就尽早介入。在施工监管上,无人机针对柘林镇目前的7处在建工地规划了4条巡查线路,一旦发现夜间 施工、渣土裸露、未系安全带等问题,便可跨前一步预警风险隐患,保障施工安全。
问题精准发现、快速立案、迅速派遣、高效处置的背后,是无人机技术在林地绿化、河道巡查、街面管理、违建管控、施工监管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赋能加持。在柘林镇城运中心指挥平台,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时展示着无人机回传的画面,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操控无人机的飞行航线。而除了实时画面外,大屏还能观看厘米级高清实景地图。地图由无人机采集的20万张高精度航拍照片合成而来,可以清晰地查看房屋、道路、公共设施等要素,实现“一屏观全域”。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还结合卫星遥感InSAR技术,建立房屋建筑安全监管平台,对建筑物永久散射点进行定期监测,获取房屋沉降、倾斜、加速度等信息,通过回溯近年的数据形成房屋形变曲线,早期预警房屋安全。在监管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看到柘林镇3.6万余幢房屋的形貌,实现房屋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核查、早预警、早处置”,有效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与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相比,无人机技术的加持推动了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无人机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并非简单的图像与信息堆砌,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作为支撑,经过AI算法自动对比图像分析隐患形成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将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负责无人机运维的技术人员刘润晶介绍道。
目前,柘林镇全域已规划了282条无人机巡飞航线,形成一张精密的“天空之网”,覆盖“三不”(车辆开不到、人员进不去、肉眼看不到)监管盲区,对全域网格治理事件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监管与辅助处理。自无人机投入网格治理以来,累计飞行总里程达1万余公里, 发现社会治理案件421件,已处置381件, 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全覆盖。
未来,柘林镇还将在8个无人机机场的基础上,融合运用地面人员携带单兵、车载移动设备进行高效协作,充分发挥其广泛覆盖和灵活机动的优势,采用“人机协作、地空协同、全时监管、高效运行”的形式,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8+N”创新应用场景,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数字化赋能破解网格治理的“复杂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