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兵团被围困陈官庄后,整整二十天里,解放军为何迟迟不总攻

康康评历史 2023-12-15 12:25:06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兵团的30多万大军被包围在陈官庄后。粟裕本应向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却为何不但未总攻,反而连大规模的进攻也停下来了?这诡异一幕为何会出现?

粟裕

解放军对杜聿明兵团发起总攻前,突然停战二十天,实际是毛泽东的特别指示,这个指示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围而不歼。

毛泽东下这样一道指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出于为全局考虑。当时,解放战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如何消灭华北傅作义集团的60万大军。毛泽东担心,我军在没有完成全面部署前,傅作义集团就从海路逃跑了。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定:只有稳住蒋介石和傅作义,不让蒋介石下定让傅作义集团南逃兵支援中原的决心,在我军尚没有把握完全将傅作义集团出逃的可能堵死之前,必须围而不攻,隔而不围。只有如此,才能给蒋介石方面造成“还可以再搏一搏”的假象。

蒋介石与杜聿明

另一方面,将杜聿明兵团包围住时,华野和中野的大多数部队都已经连续作战40多个昼夜了,他们都太累了。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停止战斗,可以让我军得到充分后勤的情况下进行很好休整,同时,还能耗损包围圈的敌人,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然而,解放军的“围而不攻”,并不等于停止一切动作。停战的二十天里,解放军一直在对敌人进行各种心理战。

这些心理战,包括给敌人反复广播《督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阵地竖“放下武器一律优待”、“过来就是生路”之类的巨型宣传牌,将俘虏教育后释放,担任义务宣传员,将敌人士兵在无供应情况下最需要的食品、香烟之类的东西,加上宣传品一道,装在礼品袋中,投放到敌人阵前等。

在这些心理战中,还有一个最厉害的“礼品战术”,就是将杀了的、肚子里装满宣传品的大肥猪,送到前线给国军。

在解放军的心理攻势下,国军队伍中,经常有整排、整连的官兵投降解放军,直弄得国民党军内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

可以说,解放军在停战二十天里的战术,是完全做到了“攻心为上”了。

解放军停止大规模进攻的二十天里,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内部被耗损非常严重。他们耗损如此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物资。

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后,蒋介石一直用空投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物资补给。可要让近40万人够吃,每天至少需要空投食物240吨,此外,飞机还要空投其他的物资。按照当时的飞机载重量,每天需要120架次飞机才能满足需求。显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杜聿明

因为物资不够,国民党军官垄断了部分物资,普通士兵不得不花高价购买物资。士兵也是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物资短缺的加剧,包围圈里争抢物资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因此造成的士兵伤亡越来越多,被毁掉的物资也随之增多。

空投物资越来越少后,包围圈一度产生恐慌,为了维持生存,国军不得不吃掉战马,一切可吃的东西吃完后,榆树皮也被剥来充饥了。随着天气的越来越冷,一切可用来御寒的东西也全部被用上了,被埋入土的死人也遭了殃,他们的棺材被大卸八块,棺材板被拿来御寒。

被国军啃食的榆树和被国军挖来取暖的棺材

后来,为了争夺空投物资,国军经常性发生交火。最大的一次为争抢空投物资的火拼,发生在李弥兵团的八军和九军两支部队之间,双方用机枪扫射,死了好几百人。可以说,当时的空投场,已经成了第二战场。

在这种情境下,休整好的解放军要全歼杜聿明兵团,自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围而不攻”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等待时机全歼,1949年1月6日,既“围而不攻”战略进行二十天后,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

总攻时,根据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要求,粟裕将华野分为两线进攻,而中野则位于第三线,在休整中随时准备听从总前委的调遣。

总攻当晚,解放军就攻破了国军外围防线,第二天,又击溃了李弥兵团的防线。

1月10日,即总攻发起后的第四天,杜聿明被俘虏,当天,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第2兵团副司令官的邱清泉被击毙。

被活捉的杜聿明和被击毙的邱清泉

杜聿明的被活捉,也意味着淮海战役的彻底结束。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60万战胜80万,此战后来被斯大林称为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和“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

0 阅读:0

康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