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一任“丞相”:亡国后受司马炎重用,为邓艾昭雪

趣叭叭本人 2025-02-24 13:55:48

景元四年(263年)冬,成都武担山南麓的宫门缓缓开启,蜀汉尚书令樊建捧着玉玺走向邓艾军营。这个曾追随诸葛亮北伐的荆州士人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在未来二十年里,见证三国归晋的历史巨变。

建兴十二年(234年),五丈原秋风萧瑟。丞相诸葛亮的病榻前,时任典军书记的樊建含泪记录着最后的军政要务。诸葛亮病逝后,他继续辅佐蒋琬、董允,亲历了蜀汉从“事无巨细皆决于亮”到黄皓专权的转折。延熙十四年(251年),樊建作为使节赴吴,面对孙权“比宗预何如”的询问,东吴太傅诸葛恪给出了“才不及而德过之”的评价,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这位文臣的特质。

景耀元年(258年),樊建接替董厥出任尚书令。此时的成都朝堂,黄皓权倾朝野。面对同僚陈祗的曲意逢迎、诸葛瞻的束手无策,樊建选择“独守清峻,不与皓交”。这种看似消极的坚守,却在亡国后成为晋室看重他的关键——当刘禅君臣被押往洛阳时,唯有樊建的文书档案完整无缺。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在崇华殿召见樊建。谈及诸葛亮治蜀之策,樊建以“闻恶必改,不矜过失”作答,暗指邓艾冤案。当司马炎感叹“得孔明辅佐岂有今日之劳”时,樊建抓住时机叩首进言:“今邓艾之冤,犹汉文之困冯唐。”这番巧妙的劝谏,终使邓艾家族在蒙冤十五年后得以昭雪。

纵观樊建一生,从诸葛亮幕僚到亡国尚书令,再至西晋给事中,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操守。他未曾像谯周般力主降魏,也不似郤正专注修史,而是在晋武帝身边以顾问身份延续政治生命。当同时期的东吴旧臣陆机兄弟卷入八王之乱时,樊建却能在洛阳善终,其“雅性过之”的处世哲学,或许正是乱世文人最后的坚守。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