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神机妙算!临终送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17载后才悟惊天局!

小岛知风 2024-09-18 12:46:49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身边最不可缺的谋士,在民间素有神机妙算的美誉。史料记载刘伯温临终前给朱元璋送去一筐活鱼和一本《天文书》,对于这两样东西,朱元璋能明白书的意思,却始终不知道刘伯温送筐鱼的含义,直到刘伯温去世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

那么刘伯温给朱元璋送这两样东西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说说这件事。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时献上了《时务十八策》,这是刘伯温为朱元璋统一天下进行了系统性的提议,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最主要团结统一内部势力,然后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先把江南地区统一起来,然后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招贤纳士,厉兵秣马,最后北上灭元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

朱元璋正是按照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一项一项去做,最终才真的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后对刘伯温却并不是很重用,和刘伯温齐名的谋士李善长被封为公爵,而刘伯温却只被封为诚意伯。虽然李善长论资历和功劳都在刘伯温之上,可是以刘伯温的贡献最起码封侯爵是应该的,朱元璋却偏只封了刘伯温伯爵,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其实比较刻薄。

朱元璋为何会对刘伯温比较刻薄呢?其实主要在于刘伯温太过于聪明,而且生性机智,经常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朱元璋评价他为“善耍巧谋”,所以朱元璋对于他看不透,也就不会对他大加封赏。

相比之下李善长比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要老实多了,因此朱元璋宁可重用才智均不如刘伯温的李善长,也不肯重用刘伯温。

虽然朱元璋比较重用李善长,但是李善长还是十分嫉妒刘伯温,对他十分不满。尽管刘伯温对李善长处处忍让,李善长依旧对刘伯温很不满意。

明朝开国之后,李善长为宰相,对此朱元璋曾多次试探刘伯温,对刘伯温称想将李善长罢相,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深知李善长在淮西勋臣中有很高威望,能在中间调和朱元璋与淮西勋臣之间的关系,而他自己则不被淮西勋臣所信服,所以不适合当宰相,因此他委婉谢绝了朱元璋。

刘伯温知道让自己当宰相不过是朱元璋的试探之举,由此他也明白朱元璋对自己颇有猜忌,受皇帝猜忌,又与宰相不和,这就让他有了退隐之心。

洪武四年(1371年)时,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朱元璋再次召见刘伯温,问他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谁适合当宰相,结果他把三人全都否决了。

因此朱元璋就认为刘伯温这是自认为自己最适合当宰相,刘伯温再次婉拒朱元璋让他宰相的提议,而且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猜忌,他还主动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一看他识时务,一点也没挽留,毫不犹豫的批准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就这样他离开朝堂回到了老家浙江青田(现今浙江文成)。

而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而是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为宰相,事实证明刘伯温说的是对的,杨宪和汪广洋先后获罪朱元璋被杀。

在胡惟庸成了宰相之后,听说刘伯温曾告诉朱元璋他不适合当宰相,再加上他与李善长关系亲近,因此他对刘伯温十分恼恨,他时常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陷害刘伯温。在他的陷害之下,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都一度被朱元璋停封。

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刘伯温为了缓和朱元璋对自己的误会,特意来到南京给朱元璋拜年,因此暂时居住于南京。

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听说后,特意派胡惟庸带御医去给他看病。结果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不仅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还出现了小腹下坠的病情,因此刘伯温认为胡惟庸暗中勾结御医下毒谋害他。

二月初的时候,刘伯温强撑着身体到皇宫觐见朱元璋,委婉的告诉朱元璋胡惟庸可能和御医勾结暗害他,朱元璋听后却认为是他多疑,表现的很冷淡,只是宽慰他让他好好养病别胡思乱想。

朱元璋的态度让刘伯温彻底心寒了,想得比较多的刘伯温甚至怀疑胡惟庸和御医是奉了朱元璋的命令暗害他,因此刘伯温出宫之后拒绝寻医问药就准备等死了。

三月初时,刘伯温的病情越发严重,已经病重到不能下床,朱元璋就下旨让他落叶归根回老家青田休养。刘伯温回到老家之后,继续拒绝看病吃药,只维持正常饮食等死。

到四月中旬时,刘伯温就近乎油尽灯枯了,临死前刘伯温把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叫到身前交代后事,刘伯温交代刘琏,在自己死后要把一筐活鱼和一本《天文书》进京献给朱元璋,并交代刘琏不可翻看这部《天文书》。

最后刘伯温对次子刘璟说道:“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刘伯温这番话的意思就是为政的要领在宽严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可保万世之基业。而本来应该把这些写成奏表进献,但胡惟庸当政,说这些没有用,日后胡惟庸必败,届时皇帝就会想到我,若有所问,就把这些话禀告皇上即可。

交代完后事,刘伯温便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了,终年65岁。安葬好刘伯温之后,刘琏就遵照刘伯温遗嘱,把《天文书》和一筐鱼进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翻看《天文书》之后就明白了刘伯温的良苦用心,原来这部《天文书》是以天文地理喻示帝王权谋之术,乃是帝王之术。

看完这部书之后朱元璋也明白了为何刘伯温总能看透他,就像他在刘伯温面前毫无保留一样,因为刘伯温早就了解了帝王之术。现在刘伯温把这本书进献给朱元璋,并叮嘱后世子孙不可翻看学习此书,其意就是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猜忌,保全刘伯温的子孙后代。

但是朱元璋始终没有搞懂刘伯温送来这筐鱼有何寓意,史料记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这意思就是说刘伯温的死让朱元璋十分悲痛,抚摸着书而感叹,但不知这筐鱼寓意何为,就对左右的人说刘伯温生性善于巧谋,到死也是如此,这就是他的性情。

之后朱元璋又询问刘琏这筐鱼有何寓意,刘琏也答不出来,朱元璋只得作罢,朱元璋感念刘伯温对自己自始至终都很忠诚,是自己对他猜忌过重,因此就决定重用刘琏来弥补对他的愧疚。

刘琏获得朱元璋重用后,引起了胡惟庸的猜忌,胡惟庸担心刘琏将来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派人打击陷害刘琏,最终刘琏被胡惟庸一党的打击陷害,被迫投井自尽。

在刘琏死后,刘璟害怕胡惟庸的势力不敢入朝为官,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胡惟庸案发,胡惟庸一党都被朱元璋诛杀,刘璟才终于进京觐见朱元璋。

刘璟见到朱元璋之后,就把刘伯温的临终遗言一字不差转达给了朱元璋,刘伯温的临终遗言基本就是劝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不可过于严苛,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把刘伯温的遗言听进去。

朱元璋后来行事更加残酷,他借着胡惟庸案对开国功臣举起了屠刀,连77岁已经告老还乡的李善长满门七十余口都被他诛杀,胡惟庸案算上李善长在内一共被他诛杀了一公二十一侯爵,受牵连者多达三万余人。

在刘伯温去世1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最受朱元璋器重和喜爱的太子朱标去世,这让朱元璋深受打击,当时他整日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之中,也是在这时候他终于领悟了刘伯温当年那筐鱼的寓意。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4岁,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必须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在这时候朱元璋想起刘伯温送的那筐鱼再结合刘璟给他转述的刘伯温临终遗言,朱元璋明白了,刘伯温是把这筐鱼比作了天下,鱼离开水则亡,得水则生,在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过于严苛,杀伐过重,天下人就像这筐鱼一样,在严刑苛法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刘伯温才会在临终时交代要行仁政、重法治。

而朱元璋考虑到自己杀伐过重,那现在他面临选择继承人问题时,就应该考虑选择一个宽厚仁义的继承人来继位。

朱标自幼就好读书,生性宽厚仁义,在朝臣和诸皇子中很有威望,本来是朱元璋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现在朱标早逝,那么朱元璋就应该继续按照朱标的模板去选继承人,这才符合了刘伯温的行仁政、重法治的理念。因此最终朱元璋选定了与朱标相似的朱标长子朱允炆,并立其为皇太孙。

当然,这些都是朱元璋的过分解读和联想,刘伯温可不是真的神机妙算,他能在生前算到朱标会死在朱元璋前面。

刘伯温送筐鱼和临终遗言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规劝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刘伯温希望朱元璋把行仁政、重法治的治国理念流传给后世子孙,这才能确保大明王朝的万世基业。

在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时,刘伯温就对朱元璋说过要兴仁义之师统一天下,治国也是如此,天下大定之后,严刑苛法则应弃之,否则老百姓就如鱼放在筐里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就会揭竿而起。

只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领悟透刘伯温的遗嘱,他后来又担心朱允炆过于仁弱,又继续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替朱允炆披荆斩棘。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兴起了蓝玉案,把当初为朱标培养的名将蓝玉扒皮抽筋,朱元璋借着蓝玉案又诛杀了一公、十三侯、两伯爵,被牵连着多达15000余人。

本来蓝玉是朱元璋为朱标培养的武将集团首领,但是随着朱标去世,蓝玉居功自傲,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朱允炆不能压制蓝玉,于是才诛杀了蓝玉。可以说晚年的朱元璋并没有听进去刘伯温的话,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披荆斩棘,他又诛杀了很多功臣。

虽然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朱允炆继位更好集权,可是他却忽略了在藩镇拥兵的儿子们,他死后朱允炆虽然顺利继位,但是老四燕王朱棣还是兴起了“靖难之役”,最终夺走了朱允炆的皇位。

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在朱元璋晚年获得重用,不过在朱棣篡位成功后,刘璟坚持不承认朱棣登基的合法性,并讽刺朱棣千百年后难逃篡位的恶名,最终被朱棣关入监狱,在狱中刘璟悬梁自缢。

刘璟死后,朱棣迁怒于刘伯温,下旨停封了诚意伯爵位,一直到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嘉靖才命刘伯温九世孙刘瑜承袭了诚意伯爵位,这才恢复了刘伯温家族的伯爵爵位。

其实刘伯温算是中国古代比较早提倡“以法治国”的人,刘伯温曾参与制定《大明律》,他是非常重视法治,他认为法治是国家的根本。

刘伯温的法律观点在现代看来也是非常超前和具有前瞻性的,刘伯温的观点是法律要为人民服务,要站在人民的角度去制定法律,而且法律不应过于严苛,但是要对执法者本身具有很高的素质要求,执法者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公正执法。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是实行的人治,法律都是以统治阶层利益为主,刘伯温在这时候能提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可以说他的思想意识是非常超前且具有前瞻性,而他也在某些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发展进步。

只可惜刘伯温一身的才华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他先是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受到胡惟庸的陷害,导致了他最终凄惨而亡的结局。

0 阅读:21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