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说起明代宗室,总是让人有一言难尽的感觉,毕竟从史书记录来看,各地亲藩作奸犯科之事可谓是层出不穷。即使贤如成都蜀藩,也有华阳王意图夺嫡,被仁宗皇帝打发去湖广澧州(今湖南澧县)的黑历史。
但是今天本文的主角:封国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沈王家族,却始终规规矩矩做人,甚至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发生过亲王、郡王因罪被废为庶人的丑闻。那么这一支宗室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又有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沈藩简况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时的沈王,是首封沈简王朱模庶长子朱佶焞,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封为武乡王,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七月进封沈王。
潞州上党门
而朱模其余诸子也在仁宗和宣宗朝被陆续封为郡王,明细如下: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封次子朱佶煃为陵川王、第三子朱佶煟为平遥王,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封第四子朱佶燏为黎城王、第五子朱佶焆为稷山王、第六子朱佶熅为沁水王、第八子朱佶㷆为沁源王。
薨逝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正月二十日,沁水王朱佶熅去世,享年二十九岁,谥曰悼怀。这位沁水悼怀王是沈简王庶第六子,生母吴氏。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正月二十二日,稷山王朱佶焆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谥曰悼靖。这位稷山悼靖王是沈简王庶第五子,生母庞氏。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闰七月初九日,黎城王朱佶燏去世,享年三十五岁,谥曰昭僖。这位黎城昭僖王是沈简王庶第四子,生母不详。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二月二十日,平遥王朱佶煟去世,享年三十九岁,谥曰僖靖。这位平遥僖靖王是沈简王庶第三子,生母席氏。
册封及袭爵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八月,朝廷遣驸马都尉井源为正使,吏部员外郎纪振为副使,持节册封沈王嫡长子朱幼㙾为沈世子、赵氏为沈世子妃,第三子朱幼㘧为清源王、王氏为清源王妃,第四子朱幼墏为辽山王、秦氏为辽山王妃。
土木堡之变前沈藩世系图
这里补一句,井源是仁宗长女嘉兴公主的驸马,从辈分来算是英宗的姑父。正统初年由于皇帝年幼,井驸马精明能干,颇受小皇帝的重用。让他来潞州颁册,也算是朝廷对沈藩的重视,毕竟这一次要册封和袭爵的人数还真不少。
在沈王诸子被册封为郡王的同时,之前去世的郡王诸子也得以袭爵:平遥僖靖王长子朱幼𡑆(土量)袭爵平遥王,黎城昭僖王次子朱幼(土爰)袭爵黎城王,稷山悼靖王长子朱幼垬袭爵稷山王,沁水悼怀王长子朱幼塐袭爵沁水王。
此外陵川王长女封榆次县主、次女封临晋县主,黎城昭僖王长女封正平县王、次女封上党县主、第四女封霍邑县主。
这一回朝廷一口气册封世子一位,郡王两位,袭爵郡王四位,县主五位,算得上是大出血。故而沈王特意上奏朝廷,希望能带着儿子和侄子们赴京谢恩,不出意料当然被英宗婉拒。
辛酉,沈王佶焞奏蒙遣使册封世子及诸弟之子,欲躬诣京谢恩。上念天气向寒,道途遥远,复书止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明英宗剧照
在明代,像平遥僖靖王这样的首封郡王,岁禄是二千石。但是他儿子袭爵之后,岁禄就只有一千石。嗣封平遥王等人本来想投机取巧,向朝廷上奏希望这一千石能够全支本色米,但是户部立刻提出反对,认为按照祖制袭封郡王的岁禄发放标准是“米、钞中半兼支”,也就是本色米五百石,剩下的按照官方汇率折合成大明宝钞。正统年间的大明宝钞早已大幅贬值,宗室们自然不想要。
沈王朱佶焞作为整个沈藩的大家长,朱佶焞虽然有些小癖好,比如一心想着去京师朝觐,但总体而言对弟弟、儿子和侄子们都相当不错,为他们争取了许多权益。
渴望朝觐的心
朱佶焞虽生于南京,但刚满周岁之时,父王朱模便带着他来到潞州安家落户,对南京的繁华毫无印象。朱模在永乐年间曾多次回南京朝觐四哥朱棣,但从现存史料来看,未发现朱佶焞有随行的记录,故而这位沈王殿下内心深处应该对大明的京师十分向往。除了上文那次外,朱佶焞在正统年间还有两次上奏请求朝觐。
明宣宗驾崩剧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遗诏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当月二十八日,朱佶焞向朝廷上奏,请求带着弟弟陵川王一起赴京祭奠先帝。
这事有些尴尬,因为一来朱瞻基在遗诏之中说得明白,要求各地藩王“谨守封国”。二来沈王按辈分还是先帝的堂叔,没有长辈给晚辈奔丧的道理。所以小皇帝亲自给叔祖写信,让他不要来京。同时以沈王为榜样,要求其他藩王也不必前来。
庚子,沈王佶焞奏欲同陵川等王诣大行皇帝几筵祭奠。上以籓屏任重,复书止其行。自是诸王欲来者皆止之。—《明英宗实录卷一》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十月二十六日,经过七万多名工匠及官军一年半的努力,北京紫禁城内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以及乾清宫和坤宁宫终于落成。
消息传到潞州,朱佶焞一听又来劲了,立刻上奏请求赴京朝贺。此时的英宗已经十五岁,并且即将亲政。不过看着已经三十五岁,却依然如此天真的叔祖朱佶焞,英宗也不禁苦笑,只能以“道途跋涉”的理由婉拒其来朝的请求。
紫禁城乾清宫
友爱诸弟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十月,沈王上奏朝廷,为诸弟奏请教授。根据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王府官制,亲王府内设伴读四人,教授则无定员。自沈简王朱模起,沈府便雅好文学,所以朱佶焞也希望几位弟弟保持住这个良好传统。小皇帝对此非常赞赏,下旨从行在吏部挑选“才学老成者”前往潞州。
而在沁水王、稷山王和黎城王连续去世之后,沈王接连向朝廷上奏,称弟弟们死后“岁禄例应停支”,但他们府中宫眷人口众多,希望朝廷能够如旧给之。鉴于沈藩的良好口碑,英宗对朱佶焞的请求一概允准,命户部仍旧支与,直到其子袭爵。
朱佶焞和陵川王以及平遥王同出生于南京,兄弟之间年龄相仿,故而感情也更为亲厚。平遥王朱佶煟身子骨一直不好,沈王为此曾请求朝廷派遣太医来潞州为弟弟治病。而在平遥王去世之后,朱佶焞为了弟弟的丧事和宫眷赡养也是操碎了心。
己巳,沈王佶焞奏: “臣弟平遥王薨未葬,存日禄米费尽,今如例住支。缘家口众多,别无养赡。”事下户部覆奏,上命仍旧支与。—《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
明英宗剧照
王府官属
沈王府长史司的长官是谁,史料未载,但是在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当年十月,由于朱佶焞的奏保,右长史邵怀义进封左长史、奉祠正张绍升任右长史。长史司总管王府事务,亲王有错一般都会问责于长史。
由于年代久远,王府属官久未得到添补,沈王在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忍无可忍向朝廷上奏,指出本府承奉官缺员已久,请求以年深内使何保等九人补之。英宗对此深感歉意,亲自给沈王写信对王府官属进行安排,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缺官有哪些:承奉正、承奉副,典服正、典服副,典膳正、典膳副,典宝正,门正、门副。
这里略微做个解释,承奉司是管理王府内大小宦官的机构,典服所负责王府宗室的服饰制作,典膳所相当于宫中的御膳房,典宝所掌管亲王的金宝以及符敕和令牌,门正和门副则身负王府关防的重任。换句话说,沈王府缺官如此严重,可见朝廷对他们口头上很尊重,实际上一点也不重视。
明代亲王府复原图
结语:总的来说,整个正统年间沈王府的表现都非常好,除了发生在沁源王朱佶㷆身上的一件事。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十二月,沁源王向朝廷上奏,称长子朱幼埼已经选定潞州民女鲍氏为婚,想为儿媳的家人求赐冠带。
所谓的冠带,就是官员的制服。鲍氏家人只是平民,现在和宗室联姻之后换一套行头抬高一下地位,似乎也无可厚非。不过鲍氏之父鲍友才在她三岁的时候便已去世,全靠伯父鲍友荣抚养长大,所以这次求赐冠带的对象便是其伯父。
然而在英宗看来,如果此例一开,后续各地的王妃或者将军夫人都来给自己的伯父、叔父、兄弟求职,岂不是成了一个无底洞?此风决不可开。故而皇帝不但予以回绝,还要求礼部通知天下王府通行禁约。
上不允,命礼部通行各王府禁约今后不许为妃及夫人伯、叔、兄弟求职,违者罪之,著为令。—《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不过当大明朝廷土木堡之变后进入景泰时代之后,沈王家族却不似先前那般安分起来。此系后话,我们放到景泰篇中再讲。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