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要竞选班委、加入学生会,这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碰到的选择。往往在军训的时候,甚至军训还没开始,辅导员和学生会的学长学姐就会开始找新一届的班委和学生会的人了。选还是不选,“to be or not to be”,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要是问问那些有经验的人,有的人会很认真地劝你一定要选,也有的人会很诚恳地跟你说一定别选,仔细听听他们的理由,好像两边说的都有点道理。为啥班委、学生会在不同人的嘴里评价差别这么大呢?可能是因为不管选还是不选,好处和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
先来说说竞选班委、学生会成员的好处。
首先,最明显、影响最大,而且只要竞选就能得到的好处,就是能认识更多的人。当然咱们这里说的认识人可不是那种成功学里讲的“人脉”,就是普通说的“通过人际关系形成的人际网络”。因为班委、学生会成员得负责集体活动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所以肯定得跟班级、学院、学校里的好多人打交道,跟不是班委也不参加学生会的同学比起来,他们肯定有更广泛的社交圈,能在学校里认识更多的人。可能有人会问,认识的人多算啥好处呀?当然是好处,先不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种以后的事儿靠不靠谱,就说现在的生活,认识的人多肯定是有好处的。
在大学里头,跟老师和同学建立联系的办法跟高中可太不一样啦。在高中的时候呢,上课的教室是固定的,班里的人也是固定的,就算是那种不咋爱和人打交道的同学,三年下来也能把班里天天在一起的同学都给认熟了。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喽,好多大学里,不光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同学。要是没一起做过某门课的小组作业,那同学跟同学之间很难有啥实际接触,更别说互相理解啦。要是你不太会交际,那大学期间跟你熟的可能就只有室友啦。
虽说常有人讲“人这一辈子,有一两个知己,三五个好朋友,就挺不错啦”,可咱毕竟是群居动物呀,友情那也是很重要的情感需求呢。长时间一个人待着,难免会觉得孤单。在大学得多多结交朋友,朋友在一起能弄出欢乐的氛围,把心里的不开心都给赶走。跟那些志同道合又勤奋优秀的朋友在一起,还能不知不觉就收获成长的助力呢。这一举多得的事儿,为啥不做呢?
而且,有一点不得不提。在班级里要是有个“好人缘”,或者说有比较强的“存在感”,能帮你获得一种潜在的优势呢。最直接的就是在需要投票的时候能给自己赢得更大的优势,不至于太被动。另外呢,社交就像一个圆,里面的空间越大,外面能接触到的面积也就越大。认识的人越多,以后能接触到的人也就越多,从这里面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概率也就越高。当你需要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就能通过你把能力强、目标一致的同伴聚到一起,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呢。
其次,竞选班委、进学生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能锻炼能力,让自己更有自信,能更快适应大学生活。要是打算竞选班委、加入学生会,从竞选到面试,从介绍自己到联系别人,差不多所有的事儿都得跟人打交道。在跟辅导员、同学、学生会主席、部长还有同级的干事这些人接触的时候,能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还有统筹协调的能力。要是在新媒体、文体部这些技术部门,还能学会 PS、PR、写推文还有排版这些实用的本事,能熟练用各种办公软件,这在简历上也好看,找工作的时候更容易让面试官喜欢。
虽然有人说在学生会积累的经验对以后工作没啥大用处,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加入学生会对提升个人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学生干部都不是全职的,想一边学习一边干学生工作就得学会管理时间;再比如说,从干事变成部长,要从一堆人里冒尖,起码得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像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还有自我推销的本事。不管是自己主动想培养还是被逼着适应,只要加入了学生会还想干得好,就得面对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长本事的时候,一次次挑战自己、解决难题,也是增加技能、变得更自信、更了解自己的过程。
从整个人生来看,学生会的经历肯定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你可以把它当成学校给学生的一次模拟练习,在几乎不用付出啥代价的情况下,让自己的经历更丰富,找找自己还没发现的潜力,说不定还能交到几个好朋友。所以,在不影响自己的梦想实现还有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加入学生会,有这么一段经历,也算是挺好的事儿。
最后也是更实在的一点,加入学生会、竞选班委确实比普通同学更容易得荣誉。像“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这些荣誉称号,一般就给班委和学生会里的核心成员,或者肯定会给他们。不光这样,很多院里和学校里的比赛通知、活动通知、评奖的规定,都是先到班委群和学生会,然后再让他们组织活动或者把消息告诉班里和院里的其他同学。作为内部的人,你很可能比普通同学消息更灵通,不光能更早知道比赛的信息和规则,还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另外,要是你以后打算考公务员、考编制、考选调生,那最好还是竞选班委、加入学生会,因为当主要的班委或者学生会的核心职位,在考选调生和事业编的时候是个很重要的优势,有的岗位甚至把这个当成必须有的招聘条件。省选调对竞选的人要求政治身份得是党员。
说完竞选班委、加入学生会的好处,估计好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了。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啥说“选”还是“不选”是个一直都让人头疼的难题呢,就是因为这事儿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突出。不是想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啊,好多有经验的人对班委和学生会评价不高,也是因为它确实有一些一直被大家吐槽的毛病。
有些班委、学生会的工作挺机械的,工作氛围有时候还显得“官僚化”。就拿学生会干事的工作来说,进了学生会,副部长、部长一般不会给干事安排实在的工作,但是办活动的时候就让干事全程跟着,在旁边看着学学,帮忙干点零碎、费时间又没啥技术含量的“杂活”,就算最近没活动也得定期开例会,让部门成员互相熟悉熟悉,分享分享经验。刚进学生会的时候可能因为新鲜还盼着每周的例会和工作,可新鲜劲过了,那些无聊、没意思、没啥创造性的工作就露出真面目了。这时候要是没有坚定的想法,就难免会怀疑学生会工作有啥意义,一怀疑就会有怨气,怨气一出来,加入学生会的乐趣也就没了。从干事升成副部长、部长甚至主席是有竞争的。换届选举的时候,候选人得根据自己任职期间干的活和活跃程度公开答辩,给学生会贡献多的人留下,其他人就淘汰。虽说不是啥重要的职位,可毕竟“粥少僧多”,只要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内卷”。有些特别看重学生工作的同学为了能最后留下,平时就表现得特别积极,干活也特别卖力。对工作负责当然是好品德,可咱们也不能否认有些干事确实有点讨好副部长、部长和辅导员的意思。这种风气要是在学生会里传开了,跟着来的就是最让人讨厌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学生会有个常见的特点,就是会多。每周有例会,每个季度有总结,学期末和过年的时候还开年度大会。开会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可会开太多反而效率低了,有时候群里发个消息能说清楚的事儿也得叫去开会。一边学习一边干学生工作本来就不容易,这些零碎的小事还占了别的空闲时间。这些事儿不算学生工作的主要部分,可在实际工作里又很难躲开。要是把加入学生会当成是一次花时间的投资,这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可不是“肯定能赚不赔”。要是努力了一年能留下来那还算好,如果没留下来,回头想想,你就只是把自己的时间便宜卖出去了,甚至连报酬都没有。所以啊,学生会的经历只能算是“好上加好”,不管是学生会、班委还是其他的学生组织,都得在学习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花时间和精力,可别因为这点小事耽误了大事。有的学校或者学院的学生会有“官僚主义”的风气,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工作的时候更自由,就给学生会更大的权力,结果好多人就在这种有权力的感觉里迷失自己了。他们“拿着鸡毛当令箭”“耍威风”,这时候得一直记住你是学生,他也是学生,你不用也没必要给他服务,坚持做你觉得对的事,别轻信那些听来的吓唬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