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各宾俱乐部:法国政治派别的摇篮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涌现了一批政治党派,比如保皇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山岳党人、热月党人等等。这些政治党派在大革命期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人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它们,更搞不清楚它们各自的来历和政治主张,在这里更加具体地给你介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
01
雅各宾俱乐部:法国政治派别的摇篮
让我们从法国众多政治派别的发源地——雅各宾俱乐部开始探讨。提及“雅各宾”一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雅各宾派,然而实际上,雅各宾俱乐部与后来的政治派别雅各宾派并非同一概念。
雅各宾俱乐部最初名为宪法之友协会,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俱乐部。该俱乐部一度在法国拥有超过50万会员,但它并非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雅各宾俱乐部缺乏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对政治感兴趣的各派人士组成的协会。
雅各宾俱乐部最初由来自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反保皇党代表创立。布列塔尼,位于法国西部的一个半岛,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公国,后被纳入法国版图。在大革命时期,该地区相对保守,支持波旁王朝,并发生过支持王室的叛乱。维克多·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便是以布列塔尼的叛乱为背景,书中保皇党(白军)的指挥官即是布列塔尼亲王朗特纳克侯爵。
雅各宾俱乐部起初是一个包容多元政治主张的团体,因此在大革命早期,内部逐渐形成了两个突出的议会派系:较为温和的吉伦特派和更为激进的山岳派。这些派别在法国政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形成和争斗,不仅塑造了雅各宾俱乐部的内部动态,也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和结果。
02
吉伦特派的兴衰
吉伦特派,这个源自法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的政治派别,因其领袖布里索而有时被称为“布里索派”或“长棍面包派”。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以其著作《常识》闻名,也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跨越重洋参与其中,成为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
吉伦特派代表了当时法国奉行自由主义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是一个基于私人友谊、沙龙式的松散团体,而非有组织的政党。其成员包括社会贤达,如启蒙思想家和科学家孔多塞、商人和社会活动家罗兰及其夫人罗兰夫人等。
在法国国民大会和立法议会中,吉伦特派拥有六名代表,政治立场中间偏左。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制,但在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后,多数成员转向支持共和体制。1792年8月10日,巴黎公社的国民自卫军和其他地区的国民军攻入杜乐丽宫,路易十六被迫签署投降书,国王权力被暂停,吉伦特派一度主导了法国的政治权力。
在政策上,吉伦特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推动工商业发展,对外则采取侵略性外交政策,主张与周边封建王国开战。然而,吉伦特派在内政和军事外交上未能取得显著成就。1793年3月,法军前线失利引发内政危机,吉伦特派成为众矢之的。
同年4月,让-保尔·马拉当选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领导了5月31日至6月2日的暴乱,逮捕了吉伦特派领袖。10月,法国国民公会审判并处死了多位吉伦特派成员,包括著名的罗兰夫人。其余成员逃至外省,大多数最终被捕处死或自杀。吉伦特派的兴衰,成为了法国大革命动荡岁月的一个缩影。
03
山岳派的崛起
继吉伦特派之后,我们转向雅各宾俱乐部中的另一派别——山岳派。因其成员在会议中常坐在议席左侧的高处长凳上,故得名“山岳派”。该派代表巴黎底层民众的利益,但对于巴黎以外城镇及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和需求则关注不足。
与吉伦特派相似,山岳派并非一个正式的政党。其领导人包括大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家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以及雅克-勒内·埃贝尔,后者领导的埃贝尔派是雅各宾俱乐部中最激进的派别。相较之下,丹东领导的派别在山岳派中显得相对温和。
据此,我们可以勾勒出当时法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政治光谱。最右侧是保皇党,他们在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后暂时退出政坛,仅能在远离巴黎的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中间位置是吉伦特派,该派在1793年被镇压后,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左侧则是山岳派,其中又细分为丹东的相对温和派和埃贝尔的极端左派。
此外,在吉伦特派和山岳派之间,存在一个影响力较小的平原派。平原派实际上代表了法国的大多数民众,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主张且立场摇摆不定,其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弱。在国民公会中,平原派先是支持吉伦特派,随后又转向支持山岳派。
通过这样的政治光谱,我们可以清晰地区分大革命时期这些主要政治派别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异。这一时期的法国政治舞台,由这些派别的互动和斗争,共同绘制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
04
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的激进遗产
在雅各宾俱乐部的众多政治派别中,山岳派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以至于后人常常将山岳派与雅各宾派等同视之。山岳派,即雅各宾派掌权后,迅速制定了新宪法并通过了最终草案,罗伯斯庇尔自豪地宣称这是“善良的公民要求一部宪法”的成果。
然而,这部宪法最终未能颁布,罗伯斯庇尔开始按照个人意志统治法国,处决了众多反对者,在国内制造了恐怖氛围,但社会并未因此得到改善。雅各宾派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温和派的丹东反对继续杀戮,认为只有在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社会问题;而激进派的埃贝尔则认为社会不安定是因为反对派的存在,最终罗伯斯庇尔将丹东和埃贝尔都处以死刑。
在罗伯斯庇尔之后、拿破仑之前的督政府时期,法国缺乏政治强人,各派通过选举控制国会,主要由反对罗伯斯庇尔的联盟——热月党人主导法国政治。这个联盟包括平原派、山岳派中反对罗伯斯庇尔的人以及其他政治力量。此时,吉伦特派已基本退出政坛,热月党成为政坛中间派,掌握军队的拿破仑也属于中间派。拿破仑本人是雅各宾俱乐部成员,曾得到罗伯斯庇尔的赏识,罗伯斯庇尔死后,拿破仑一度失势,但很快在热月党人中获得了更多权力。
保皇党作为右派依然存在;雅各宾派的残余成为左派,这两派在国民公会中均占少数。尽管热月党势力较强,但法国政治局面并未稳定,民众对执政者不满时,倾向于在下一轮选举中更换执政党。
1797年选举中,保皇党占多数,督政府在拿破仑支持下发动果月18日政变,逮捕并放逐了一些保皇党人。1798年选举中,极左思潮复燃,新雅各宾派赢得选举,中间派再次由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清除了新雅各宾派的政治势力。此前,法国还经历了规模较小的牧月政变。
与美国早期政治相比,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稳定性较差。从大革命开始到罗伯斯庇尔上台,法国经历了三次革命;罗伯斯庇尔逝世到拿破仑上台的十年间,又经历了四次政变。法国的前三次革命是全民参与,后四次政变主要是军方主导,最终以拿破仑为代表的军方控制了法国。而美国立宪后虽有党派争斗,但权力一直是和平交接。
拿破仑之后,法国保皇党和共和派之争持续,前者拥护君主立宪,是右派;后者拥护共和制度,是左派。直到1875年宪法生效后,保皇派才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派中又出现了相对的左派和右派。今日法国依然有左派、右派和极右派之分,但由于不同时代关注的问题不同,各派的主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已有很大差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