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两个手握重兵却始终没有出兵的军阀,他们都是谁?

牛辅饭前娱乐 2024-11-10 15:18:51

每每回看抗战峥嵘岁月,人们都会对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以及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念感到叹为观止。

如此胸怀与格局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伟人之伟大让所有人铭记。

与之相反的,抗战期间,有这么两个人,他们明明手握重兵、盘踞一方却没有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出兵抗日。

提及“军阀”二字,许多人多半联想到的都是自私自利、残暴无度。

但其实,在日寇全面侵华之际,也有不少军阀果断抗日,内部权斗是一回事,为国奋战是另一回事,这也是当年呼吁求同存异抗击日寇的初心。

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两人就显得尤其突出,他们是谁,又是因为什么?

多变“新疆王”——盛世才

盛世才,字晋庸,1892年生于辽宁开原的一个地主家庭。

他早年东渡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后因“五四运动”回国参与争取收回青岛的活动。

在目睹了中国政局的混乱后,盛世才决意弃学从戎,图谋个人前程。

不久,他考入韶关讲武堂,毕业后赴东北奉军第八混成旅郭松龄部任上校参谋,深得张作霖和郭松龄的赏识。

1929年,盛世才学成归国,先后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参谋等职。

他为人阴鸷,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和政治欲,曾对朋友表示,要想干革命,就得能“令”,取得“能令”地位是起码条件。

凭借这等抱负和心机,以及良好的军事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军事工作经验,盛世才不甘久居人下,时刻窥探机会。

1933年,盛世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操作,成功攫取了新疆的最高统治权,成为新一代的“新疆王”。

他的崛起与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前苏联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军阀抛开个人恩怨,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然而,盛世才却表现出了消极态度。

盛世才之所以不积极抗日,原因复杂,首先,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与苏联中亚地区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盛世才更倾向于维护与苏联的关系。

其次,盛世才个人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使他更关注于巩固自己在新疆的统治地位,而非全国的抗日大局。

此外,盛世才担心一旦出兵,可能会削弱自己在新疆的军事力量,影响自己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盛世才的政策更多地体现在维护自身权力和地位上,而非积极投身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盛世才不抗日的同时,他都在为自己做了些什么?

在抗日战争期间,盛世才更多地关注于巩固自己在新疆的权力。

他利用苏联的支持,加强了对新疆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在苏联的帮助下,盛世才推动了多项社会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新疆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这些举措更多地是为了巩固他的个人权力,而非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考虑。

盛世才的这种自保行为,使他在新疆的统治更加稳固,但也使他失去了与全国抗日力量合作的机会。

在当时的中国,抗日是民族存亡的大义,盛世才的选择实在让人无法苟同。

盛世才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多变和投机,他最初依靠苏联的支持巩固在新疆的统治,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1942年,盛世才在蒋介石的极力拉拢下,抛弃斯大林,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转而实施亲蒋反苏政策。

这一转变,显示了盛世才的政治灵活性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

然而,这种投机行为并没有为盛世才带来长久的安全。

1944年,随着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逐渐明朗,盛世才一度又想亲苏反蒋,但斯大林对他的反复无常不予理睬。

最终,盛世才被蒋介石革去新疆本兼各职,转任农林部长,成为蒋介石的笼中鸟。

“西康王”——刘文辉

刘文辉,1895年出生于四川大邑县,是民国时期四川著名的军阀之一。

他的家族在当地有着显赫的地位,兄弟中多人担任军政要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家族势力。刘文辉本人也是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逐步攀升至军政高位。

刘文辉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投机,他与侄子刘湘之间的权力斗争尤为引人注目。

两人在四川的军政舞台上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较量,最终刘文辉得以在西康地区稳固自己的势力。

抗日战争爆发时,刘文辉作为西康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手握重兵,却选择了不参与抗日。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他对于蒋介石的统治抱有深深的疑虑,在刘文辉看来,蒋介石可能会利用抗日战争的机会削弱地方军阀的力量,从而加强集权。

其次,刘文辉对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是他不抗日的原因之一。

西康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刘文辉需要集中资源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非投入到可能消耗巨大的抗日战争中。

他担心一旦参与抗日,可能会削弱自己在西康的控制力,甚至可能失去自己的地盘。

再者,刘文辉的个人野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他一直有统一四川、问鼎中原的野心,而抗日战争可能是一个分散注意力、消耗资源的战场。他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巩固和扩大自己在西康的势力上,而非投入到全国性的战争中。

不过,刘文辉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日,但他在西康地区的活动却十分频繁。

他加强了对西康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他也在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刘文辉在西康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推动农业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康地区的经济水平,也为刘文辉赢得了一定的民心。

然而,这些举措同样更多地被视为他巩固个人权力的手段。

这些统治策略显示了他的实用主义和对权力的渴望,通过控制税收、发展地方工业和加强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在西康的地位,甚至利用西康的地理位置,与西藏和青海的藏族领袖建立联系,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期内为他带来了权力的巩固,但也使他在全国的抗日大局中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刘文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被迫离开西康,结束了他的“西康王”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因其在战争后期的某些积极行为被接纳。

他的晚年相对平淡,政治生涯成为了历史的一个注脚。

结语

在回顾盛世才与刘文辉的生平时,我们不仅见证了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瞬间,也深刻体会到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每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新疆王”与“西康王”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动荡时代中,一个政治人物应如何平衡个人野心与国家责任。

他们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汲取教训,明白在任何时代,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始终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0 阅读:114

牛辅饭前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