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深入探讨了一种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无细胞治疗策略,利用透明质酸激活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的囊泡,展示了其在促进血管新生、减少心肌纤维化以及调节炎症反应中的潜在疗效,为心脏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它不仅导致心肌组织的直接损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性重构和心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尽管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修复和功能恢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成为心脏修复的新策略。
2024年4月,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了一篇题为“Hyaluronic acid stimulation of stem cells for cardiac repair: a cell-free strategy for myocardial infarct”的文章,为心脏修复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该研究通过细胞外囊泡(EVs)这一无细胞策略,探索了透明质酸(HA)刺激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iMSCs)分泌的EVs在心脏修复中的作用,为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旨在探索HA-iMSC-EVs对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的促进作用。研究中将HA-iMSC-EVs通过静脉或心肌内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模型,考察了不同剂量(10mg/kg和20mg/kg)和注射次数(单次与两次)对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
研究结果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的核心发现之一是HA-iMSC-EVs对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通过在MI模型中应用HA-iMSC-EVs,观察到心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具体而言,与对照组相比,HA-iMSC-EVs处理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有显著提升,这表明HA-iMSC-EVs能够促进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HA-iMSC-EVs处理组的左心室内径(LVIDd和LVIDs)和最大舒张末期容积(V-max)有显著降低,这表明HA-iMSC-EVs能够抑制心脏不良重塑(见图1)。
图1 注射HA-iMSC-ev可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脏重构
促进血管生成HA-iMSC-EVs在促进血管生成方面也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到,HA-iMSC-EVs处理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尤其是在梗死区域。这一结果表明HA-iMSC-EVs能够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减少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中,通过Masson's trichrome染色技术发现,HA-iMSC-EVs处理组的纤维化区域显著减少,同时存活的心肌区域增加。这表明HA-iMSC-EVs能够有效减少心肌纤维化,保护心肌组织。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发现,HA-iMSC-EVs能够显著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包括在THP-1巨噬细胞中减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如TNF-α、MCP-1和CXCL-10,同时增加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如IL-10和CCL22。此外,HA-iMSC-EVs还能够降低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NLRP3、caspase-1和IL-1β,这表明HA-iMSC-EVs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抗纤维化作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变化是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HA-iMSC-EVs处理能够减少TGF-β1诱导的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Collagen 1、Fibronectin、MMP2和TIMP1,并且降低了SMAD2的磷酸化水平,这表明HA-iMSC-EVs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见图2)。
图2 HA-iMSC-EVs能有效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
总结本研究采用了无细胞的治疗方法,通过HA预处理的iMSCs分泌的EVs,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细胞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免疫排斥和肿瘤风险,同时通过EVs的靶向递送,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研究还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HA-iMSC-EVs中丰富的生物活性分子,为理解其治疗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不仅为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也为未来基于EVs的无细胞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Jeong SY, Park BW, Kim J, et al. Hyaluronic acid stimulation of stem cells for cardiac repair: a cell-free strategy for myocardial infarct[J]. J Nanobiotechnology. 2024, 22(1):149. doi: 10.1186/s12951-024-02410-x.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编辑:薄荷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