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全国上下、海内外华人、华侨纷纷支援抗战。一天,上海抗战前线指挥官张治中收到了一份电报,内容如下:
“文白将军介鉴:暴日肆虐,屠杀惨毒,无所不至,举国人士,愿灭此朝食,幸现已抗战,且负责者为先生。……总理、党代表灵而有知,亦当含笑。凝以抱病之躯,只能勉尽后援工作,未克力疾前往,随诸君之后,共尝甘苦,然精神固与诸将士同在也。”
张治中读完这份电报后,感动不已,发来这份电报的就是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
何香凝出生于香港富商家庭,因“叛逆”不愿裹小脚,与母亲斗智斗勇,她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初现端倪。
大脚姑娘何香凝长大后,父母整日为女儿嫁不出去而感受愁苦,但恰在这时,廖仲恺正巧要去娶一位没有裹过小脚的姑娘。
于是,何香凝便和廖仲恺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廖仲恺和何香凝先后前往日本留学,何香凝在日本继续学习绘画。留学日本期间,何香凝与孙中山相识,并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逐渐下定为革命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1905年,何香凝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第一批成员。何香凝和廖仲恺的住处也成为了同盟会成员的重要集会地。此后,她便同廖仲恺一起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工作。何香凝逐渐成为了政治活动家,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战友。
何香凝的绘画作品曾一度名扬海内外,但遗憾的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她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频繁的政治活动中,为抗战积极发声,做后援工作。
淞沪会战期间,年老体弱的何香凝为支援前线抗日作战,率先发起“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她拄着拐杖,站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
“中国的男子,有许多都在前线流血受伤,为了要对得起我国光荣的历史、我们的祖宗,我们要和男子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
此后,在何香凝的带领下,后援会先后向前线送去衣服、食品、药品等重要物资。国内抗日爱国高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来到香港,并继续为国内抗日奔走呼号,募集资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何香凝积极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开展反蒋活动,并多次发声公开抨击蒋介石。
1948年5月,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何香凝公开发声支持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何香凝带着一家人抵达北平,参加到了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先后出任多项重要职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何香凝在失去挚爱后,强忍悲痛,继续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之中。她的坚韧不拔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影响了自己的儿子。
廖承志出生于1908年,青少年时期,他跟随父母四处奔波。受母亲的影响,廖承志从小喜欢绘画。何香凝发现后,十分惊喜,开始指导儿子画画。除了教给儿子画画的技巧外,何香凝还培养了他卓尔不群的品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撕碎了自己的国民党证件,表达了自己彻底决裂的决心。次年8月,廖承志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廖承志多次被捕,数次经历牢狱之灾。但这都没能让他放弃对革命的追求。
廖承志身上具有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和不同凡响的品格,而这些都能在何香凝身上看到相似的影子。
1933年,“共党疑犯”廖承志被引渡给上海警察局。收到消息后,何香凝拖着病重的身躯亲自来到上海警察局要人。何香凝在国民党内颇具地位和影响力,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得知后急忙赶往监狱。
何香凝看到后,并不在意,她当场大声喊道:
“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坐牢的。骂蒋介石要算我骂得最多,骂得最凶,为什么不抓我,却把这些无辜的青年关起来?”
何香凝此话不假,她的确曾数次当面怒骂蒋介石,甚至让他下不来台,但蒋介石始终不敢对她动手。
吴铁城更不敢得罪何香凝,立即请示蒋介石该怎么办。蒋介石担心何香凝受刺激心脏病发作,死在警察局内,没法向国人交代。最终,蒋介石下令释放了廖承志。
在面对蒋介石时,廖承志和母亲何香凝有着一脉相承的决心。
1942年,廖承志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送至重庆。蒋介石以“世伯”的身份“规劝”他“改邪归正”,并表示要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为国民党效劳。
廖承志听后,毫不客气地当场细数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种种恶行,痛斥他背叛革命。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受到了党内同志们的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任职,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廖承志再次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曾担任人大副委员长。值得一提的是,其儿子廖晖也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
参考资料:文史春秋2012年12期、老年世界2018年3期、《同舟共进》、新长征2020年1期、文史天地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