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黄巢所领导的义军攻破重镇江陵,此事震惊朝廷,唐僖宗赶紧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宰相郑畋首先发言:贼众声势浩大,应该以招抚为主,用官职先稳定住他们,等到饥荒过去,有粮食了,流民就有活路了,乱军自然散去。
另一位宰相卢携激烈反对说,对贼寇必须清剿,决不能手软,否则朝廷的威信将荡然无存,我提议任命高骈为平叛总指挥。
卢携话音刚落,底下就有人发出轻蔑的笑声:还好意思推荐主将?如果不是你推荐宋威,局势会这么糟吗?
几个月前,王仙芝承受不住重压,他派了两位心腹大将去邓州向朝廷请降。招讨副使不敢怠慢,亲自护送二人去长安。不料,总指挥宋威打仗没本事,抢功的手段一流,他居然半路截杀了王仙芝的使者,并谎报军情说,这是他的战利品。
这件事堵死了王仙芝投降的路,也激怒了他,于是义军加大攻击力度,连克武昌、江陵、荆门等沿江重镇。
郑畋反问卢携:“高骈一向养寇自重,你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他身上,我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后果。”
卢携本来就跟郑畋不对付,二人不出意外地又争吵起来,好好的议事又成了斗气场。15岁的少年天子唐僖宗被搞得头昏脑涨,眼看朝议就要无果而终,另一宰相王铎突然发出震惊四座的发言:
“臣忝为宰相,一直不能为陛下分忧,既然大家有分歧,臣自请出朝,率领诸军涤荡贼寇。”
古代官员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出将入相,但这东西不能搞颠倒了,“相”是终极目标,没有谁在已经是宰相的情况下,还自降身份出为“将”。
唐宪宗时期裴度有过这么一次壮举,如今王铎学习前辈,甘冒风险为国解忧,这个请求没人能说出半个不字。
果然,郑畋和卢携都沉默了,于是唐僖宗一锤定音:王铎加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充诸道行营兵马都统。
这些官职看着有些晕,抓住核心意思就行了:王铎以宰相身份统领所有的平叛武装。
王铎一片忠心,没想到却没留下好名声,后世对他骂声一片,尤其是乾隆皇帝骂得最难听:
“铎初自请出师,聊藉以免伴食之诮,非果有制胜长略也。是以坐镇数载,老师縻饷,无尺寸功,乃腼颜表请还朝,不特庸碌无能,亦且出入自由矣。况当戎马倥偬时,拥姬侍而侈服御,致为奸人窥伺,举室罹灾,抑亦自贻之戚耳。”
归纳起来乾隆给王铎加了四宗罪:
其一,白饭宰相,辅政期间没有任何特长和政绩;其二,庸碌无能,统兵期间无尺寸之功空耗钱粮;其三,厚颜无耻,拿平叛当公款旅游还有脸回朝;其四,骄奢淫逸,带着美女去平叛既腐化又堕落。乾隆这么骂不是没有道理。
王铎出身于太原王氏,会昌年间的进士,早年曾经给白敏中做过幕僚。随着白敏中的发达,王铎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当上了礼部侍郎。
在主持科举会考时,他录用了一个人,正是这个人又给王铎的仕途加了一次油。此人就是后来驸马都尉、唐懿宗的女婿韦保衡。
相较于那些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蛋,王铎的运气好到爆棚,领导提拔,学生助力,愣是将他推上了宰相之位。如果谈政绩,王铎真的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硬货。
统兵期间,王铎驻防江陵一年,没打过一仗,却痛快地把江陵“转赠”给了黄巢。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从桂州、永州、衡州,一路杀奔潭州。镇守潭州的是王铎精心挑选的名士、名将李晟的孙子李系,却不料李系是个花架子,很不经打,一战就输给了黄巢,五万(有说是十万)大军全都被杀光了,尸体塞满了湘江。
王铎吓得扭身就跑,将守卫江陵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刘汉宏的降将。
这位刘汉宏也挺奇葩的,他以刘邦自居,自称斩过白蛇,还鼓吹“天下大乱,卯金刀非我莫属”,恍然间让人误以为碰见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都“刘邦再世”了,对付一个黄巢还不是信手拈来?岂料,王铎前脚刚走,“刘邦”就现形了,他大肆劫掠江陵城,然后弃城跑了,气得刘邦在地下缠着阎王爷要求改名字。
这么拉胯的表现,唐僖宗一怒之下罢免了王铎的宰相之职。
长安失守后,唐僖宗流亡蜀地,王铎以将功补过的姿态再次被任命为平叛总指挥。两年后,黄巢败退长安,大唐又起死回生了。
可是乾隆爷认为,这次的胜利功劳完全仰仗李克用的勇猛,和朱温对黄巢的背叛,跟王铎没一毛钱关系,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请求回朝,厚颜无耻。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王铎的心思根本不在平叛,这家伙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大票美女,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无数,简直是公款旅游嘛。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王铎的手下有个“促狭鬼”,有一天此人故意捉弄王铎说:“不好了大人,夫人从京城赶过来了,很快就到了。”
王铎是个“耙耳朵”,吓得一把推开怀里的白嫩嫩:“黄巢从南边打过来,夫人又从北边袭击,这可如何是好?”
“促狭鬼”阴笑着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咱投降黄巢吧。”
王铎这才反应过来被捉弄了,他哈哈大笑,又一把搂过香喷喷。
看起来乾隆的评价很公允,但《新唐书》对王铎的评语却是:
“铎社稷之才,当大过之世,为天下倡。扶支王室,几致中兴……是时国命危若缀旒,天子播越蛮陬,大事去矣。若非郑畋之奋发,铎之忠义,则土运之隆替,未可知也。”
王铎是社稷之才,大唐已经从根子上烂啦,如果没有郑畋和王铎,早就被黄巢替代了。
同样的事迹,《新唐书》怎么就跟乾隆的观点黑白颠倒了呢?所谓立场决定视角,戴着有色眼镜就很难看清全貌,乾隆的评价其实是有偏颇的。
王铎的最大的特长是善于选拔人才,在士族集团中的人望很高。
王铎的崛起不全是白敏中和韦保衡的功劳,这就是他受累于韦保衡被贬黜后,又能很快崛起的原因,很多官员都竭力推荐王铎辅政。
王铎在江陵期间也不是一事无成,那一年,他招募抚慰流民,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又修缮兵甲、招募士卒、修葺城墙,为迎战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二次统帅平叛兵马后,面对人心涣散的局面,他传檄天下,用他的影响力号召各藩镇团结一致对付叛军。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各大节度使才重新找回了信心,找到了希望。
朱温之所以投降,跟王铎的努力分不开,虽然后来王铎无法控制朱温了,但不能否认招降朱温的意义。
收复长安后,王铎以诏命行赏功臣,人心欢舞,可见他既善于思想动员,又能做到公平公正。
王铎统军其实是个误会,他确实不具备军事才华,甚至没有迎战的勇气,但这也不能全怪他,大唐找不到合适的人,他能有担当重任的勇气,就已经不容易了。
只是,王铎的贡献是隐性的,鼓舞士气,谁看到了?招募流民,作用几何?提拔人才,分内之举嘛。这些事只有做得不好,显现出恶果时人们才会发现,相反,如果做得好,却没人会注意到。
其实王铎所处的环境并不友好,朝堂派系斗争激烈,宦官势力猖獗。在收复长安后,他甚至被田令孜夺功,二次被贬黜到地方任职。
《新唐书》将王铎比作“社稷之才”似乎略显夸大,但有一点《新唐书》说得是对的,即大唐已经烂透了,如果没有王铎这样的人,黄巢的“大齐”恐怕真的就取代了大唐。
事实上,王铎第一次被罢免后,高骈取代了他,同样也无法阻止叛军,以至于丢失了两京。这时候朝廷才明白,王铎玩不转,别人也玩不转。
乾隆之所以如此责骂王铎,跟他的心态有关,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尾巴翘上了天,容不得臣子有半点瑕疵,他需要臣下对他百分之百的忠诚。如果乾隆是唐僖宗,早就把王铎活剐了。
可惜的是,王铎也因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被贬为沧景节度使后,王铎鲜衣怒马,美女簇拥着上路了。你如此抖富,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起了歹心:这么多美女珠宝,不抢了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乐从训半途打劫,杀害了王铎及其家属、随从三百多人。
朝廷心知肚明,却害怕乐彦祯,只好睁一眼闭一眼:“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