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蛟龙”号第333次下潜在印度洋采集样品30余件
开展约9个小时的水下作业,发现较大数量的海洋生物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本报4月9日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完成载人深潜共享航次第二次下潜作业,潜航员杨一帆、傅文韬和科学家栾锡武从印度洋约3000米深海采集到岩石、沉积物、海水、海参、珊瑚、茗荷等样品30余件。
当日的下潜地点仍然选择在本航次暂时命名的一处“鳌山海山”,本潜次是“蛟龙”号的第333次下潜。“我们沿着鳌山海山底部向上爬升,然后又从其顶部往下走航,开展了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海底影像资料,采集了各种样品。本潜次发现海洋生物数量较大,希望通过后续的进一步样品研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栾锡武说。
据统计,在约9个小时的水下作业里,“蛟龙”号共采集到海参、珊瑚、茗荷、海绵、蛇尾、海百合6种代表性海洋生物样品,获取了5块碳酸盐岩及多件近底海水、沉积物等样品。
本航次领队孙永福表示,在船上实验室完成样品处理后,将按照相关科学需求把样品分配给参航的科学家,然后在陆地实验室进一步深入研究,共享样品、共享数据,加强对印度洋深海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