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郎古国在哪里?
30万年前的“贵州人”什么样?
4万年前的“贵州人”每天吃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贵州考古“最强大脑”们,把专业知识变成漫画语言,用《一起考个古》这本小书,带你认识贵州8个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遗址考古成果,打通八个“关卡”,集满一本“通关文牒”,一个不一样的贵州,就会展现在你眼前。

《一起考个古》一本小书带你拉通贵州历史。

八大发现通关贵州历史
盘县大洞:30万年前,最早的“贵州人”
盘县大洞的“户主”生活在距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最早的“贵州人”。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留下了大量的痕迹,比如石器、炭屑、有砍砸或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等等。

盘县大洞的“居民”是最早的“贵州人”。
盘县大洞是一个石灰岩洞厅,洞系总长度达到了1660米,洞道之间有竖井、陡坎相连,说明老祖宗们还是很讲究生活品质的。这里发现了石制品的修理台面技术,这种技术需要精准把握角度和力度,证明盘县大洞的居民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动手能力。
招果洞:“贵州人”4万年前已实现BBQ自由!
4万年前的“贵州人”吃什么?吃肉!在招果洞遗址,一共发现了50多处用火遗迹,堪称古人类大型烧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招果洞人的食谱上最主要的是鹿肉,偶尔有熊、虎、狼等大型猛兽。

招果洞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鹿占了绝大多数。
而且,招果洞人还是比较注重“营养均衡”的。洞内也发现了朴树果等植物果实,说明在狩猎之外,招果洞人也会用采集果实作为食物来源。这一遗址的文化堆积足有8米,25个地层,时间由距今4万年前延续至7000年前,这样的人类长期居住的洞穴遗址,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
牛坡洞:发现贵州史前首墓
牛坡洞一共有五拨住客。最早的一批客人距今有1.5万年,而最晚的一批客人已经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为什么来,又为什么走,还有待揭秘。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了什么。

《一起考个古》让你用不一样的方式打开考古学。
牛坡洞发现了贵州史前考古的第一座墓葬,填补了一项空白。同时,这里还出土了细石器制品,证明当时的狩猎活动较为发达。牛坡洞人通过剥离石片,制成匕首,相比打制石器更加锋利,轻松实现狩猎屠宰的“武器自由”。
威宁中水:三千多年前的祭拜圣地
威宁中水遗址有点“神”。这里不是“贵州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而是进行祭祀的“圣地”。这里发掘出大大小小315个坑,除了陶器、铜器、石器等器物,部分坑底还发现了零碎的人骨,很有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有幽默语言,更有充足信息量。
遗址还发现了稻谷,有的连着穗,有的散成片,有的捏成团,而且都是不含其他种子的纯稻谷,很有可能也是用来祭祀的。各种考古证据都指向这处遗址是三千年前的祭拜圣地。
赫章可乐:夜郎文化神秘奇特的套头葬
到了第五关,就已经来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贵州。
这个时期的“贵州人”有点特立独行。别的地方锅用来煮饭,“贵州人”却把锅套在逝者的头上下葬。在赫章可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多个“套头葬”墓,这一独特的丧葬形式也是贵州独有的文化特征。研究“套头葬”,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知名又神秘的古夜郎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神秘的“套头葬”是贵州独有的考古发现。
大松山:开2192个“盲盒”
大松山是一个墓群,一共发掘出2192处墓葬,时间从两晋南北朝跨越至明朝,历时1400多年不断档,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大的一处历史时期墓群。这里一共出土了文物4000余件(套),有很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却没有一件兵器。大松山的“贵州人”是爱好和平的。

大松山墓群串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杨氏土司:跨越700年,传承30代的贵州大家族
传续700年的贵州大家族有多“土豪”?想回答这个问题,看杨氏土司墓就够了。
在杨氏第14代土司杨价墓里,共出土了200多件金银器,甚至连棺材的抓钉都是金银制作的。在其他墓葬中还出土了不少风格各异的陶俑,这个大家族的人也是“手办”爱好者。作为统治播州地区(治所位于今贵州遵义)数百年的家族,杨氏土司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传奇故事。
海龙囤:“荒山”变成“世遗”
海龙囤绝对是贵州考古界的“显眼包”。
这座荒山里发现的古城堡,在2015年成为了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城堡经历了宋末抗蒙、万历三大征等等历史上的大事件,是贵州历史沧桑的见证者,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海龙囤的兴衰和杨氏土司的兴衰密不可分,这一遗址也是土司文化最具象的载体之一。

在“千屯之省”贵州,海龙囤是绝对的“显眼包”。

贵州考古考出了啥?
以上贵州历史的八关,是贵州考古曾经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突出成果。这些成果代表着贵州文化精彩的篇章,也串起了贵州多彩的文明史。其中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有趣的新知。

考古更多的不是浪漫,而是严谨、重复的工作。摄影/陈伟红
比如说,老“贵州人”的食谱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他们通过狩猎捕捉到各种动物,再采集各种果实和贝类。但是,你知道他们和今天的我们吃的同样的鱼是什么吗?我们吃的大米的“祖先”又长什么样?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史前洞穴文化,保留了许多史前人类标本和遗迹,帮助我们了解史前“贵州人”的衣食住行。贵州考古发掘了多个史前人类遗址,在人类历史发展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盘县大洞 摄影/陈中
《一起考个古》这本精巧的小书从史前讲起,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贵州史前遗址的挖掘成果,让你在轻松阅读之间,了解贵州大地上住过哪些人,他们都留下了些什么,贵州考古究竟挖到了些什么。


本书创新性地用漫画的形式科普一个省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神秘的夜郎国的主体就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如果你对夜郎文化感兴趣,那么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揭开这一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窥探夜郎文化的丰富多彩。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最强大脑”们,把他们参与亲身考古发掘的经历和相关研究成果创新性地“翻译”成易读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可以迅速了解夜郎文化的特色,及其背后贵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在考古现场挖呀挖呀挖。摄影/陈中 制图/张琪 素材来源/《一起考个古》
地处西南的贵州,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夜郎文化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贵州考古也是我国边疆考古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贵州是体现边疆纳入中央版图这一动态进程的最佳样本之一。
或许听起来有点严肃。不过,在《一起考个古》这本书里,生硬严肃的考古学知识变成了活泼幽默的漫画,不知不觉你就“参与”了一场关于杨氏土司墓葬、海龙囤的大型边疆考古。无论是你是想重新发现贵州,还是从头认识贵州,这本书都为你准备了新鲜的考古知识大餐,让你一次吃个够。

海龙囤曾是杨氏土司抵御明军的坚固堡垒。摄影/杨世龙 制图/张琪 素材来源/《一起考个古》
贵州考古还有许多的精彩内容等待你来“亲手发掘”,不如拿着《一起考个古》按图索骥,从地下到地上,解锁一个全新的贵州。
来源 地道风物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