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识——内蒙古鄂伦春

旧梦拾遗 2024-12-28 11:18:52

总人口不足1万的鄂伦春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与近邻鄂温克族相比,鄂伦春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甚至要更神秘几分。他们曾长年驰骋于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身骑骏马,手持猎枪,追逐着獐狍和野鹿。直至半个世纪前,他们才走出森林,搬进了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北部的定居点。若你也想深入探索这个北方森林狩猎民族的前世今生,那就跟随我们,开启一场鄂伦春之旅吧!

鄂伦春人最初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广袤地区,其族源被学界倾向于认为是室韦人。元明时期的史料记载中,曾用“林中百姓”“北山野人”等称谓指代鄂伦春族,直到清康熙年间,统一的族称“鄂伦春”才得以确定,意思是“住在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的人”。

17世纪中叶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这一带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江河纵横,兽禽繁多。族人们在此四季游猎,间或到河中捕鱼,采集野菜和野果。

南迁以后,过去鄂伦春人使用的弓箭与驯鹿,逐渐改换为火枪和猎马。古老的父系家庭公社“乌力楞”(通古斯语,意为“子孙们”)也发生了变化,慢慢由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20世纪50年代,在政策帮扶下,鄂伦春族走出森林,住进定居点,结束了世代游猎的生活,转而从事农牧业。今天,他们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塔河等地。

若想更直观地了解鄂伦春族走出山林后的新旧更迭,可以看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和《神翳》,两部影片都以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为主人公。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角的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现为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与鄂伦春相关的旅游资源丰富、集中且开发相对成熟,可作为鄂伦春探索之旅的核心目的地。

不妨从旗府所在的阿里河镇开始探索。第一站前往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气派的馆舍里上一堂有关鄂伦春族历史与民俗的通识课。

基本陈列厅围绕狩猎、兽皮、桦皮、萨满、氏族组织等几个关键词展开介绍,你可以参观精心复原的打猎、“斜仁柱”住所、桦皮船制作等生活场景,欣赏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珍贵文物。

包括鄂伦春人用毛皮制作的帽子、烟袋,桦皮制成的压花盖桶,以及铁矛、“考陶”(猎刀)、火药牛角器、木鹿哨等各种狩猎工具。

洒脱的斗熊舞、悠扬的赞达仁、精巧的狍皮和桦皮制作技艺……如果你对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那就不要错过鄂伦春非遗馆。馆内丰富多彩的展示让人大饱眼福,其中一批逼真又可爱的迷你景观沙盘尤为亮眼。

你还有机会观摩传承人现场制作,并且亲手创作一件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品。

岭上记忆陈列馆则珍藏着过去百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民间回忆。馆里有几间充满怀旧氛围的房间,重现了带土炕的农舍院落、摆着酒坛醋罐的供销社等往日场景。一面面展墙和展柜上塞满了煤油灯、暖水瓶、收音机、磁带、徽章、书刊报纸等老物件,其中还有鄂伦春猎民用过的枪支和鞋帽、兴安岭伐木工人的旧工具等,藏品多达几十万件。

鄂伦春人过去以野兽肉为主食(其中狍子肉最为常见),辅以鱼和野菜。如今,尽管饮食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仍有不少特色美食传承下来。当地美食多采用纯天然原生食材,以传统烹制方法做成。

比如族人一直钟爱的野菜昆毕(柳蒿芽),采集自山间河畔,凉拌或跟排骨、鱼等一同炖汤,都相当清鲜可口。

鄂伦春人食肉的方法五花八门,有“达拉嘎兰”(扔在火炭上烧肉)、“席拉兰”(把肉插在棍上放篝火旁烤)、“乌罗伦”(把肉切成大块放锅里煮),以及“阿斯根”(生吃)、“库呼乐”(晒熟肉干)等。颇受游人喜爱的一款肉菜是烤红柳肉串,肉汁四溢,软嫩喷香。除此之外,山丁子饼、蓝莓锅包肉、干炸蘑菇、炝拌木耳等也都值得一尝。

若要寻觅鄂伦春美食,可前往阿里河镇西北2公里处的乌力嫩民俗村。这里由48个“斜仁柱”建筑组成,“斜仁柱”也叫仙人柱、撮罗子,呈圆锥形,是昔日鄂伦春族游猎时的主要住房,一般用树干、树皮、芦苇、兽皮等搭成,方便随时搭设或拆解。民俗村里的“斜仁柱”是现代豪华版,有单层、2层、4层不等,里面开有餐厅,还设有多种房型的民宿客房。

想要沉浸式感受森林狩猎民族的生活?那就去鄂伦春乌力楞景区一探究竟吧。景区坐落于阿里河镇西北部的森林公园内,步入幽静的密林深处,可寻访熊馆、狍子馆、萨满馆、生态馆等一栋栋木屋展馆,还能体验骑马、射箭,或者走进驯鹿园,给萌萌的林中精灵们投喂苔藓。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乌力楞景区目前是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族,和鄂伦春族都曾是长期生活于大兴安岭地区的狩猎民族,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

园内现存一处重要古迹——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这是一个三角形的天然花岗岩山洞,暴露在距地面20多米的峭壁上,因其西侧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石刻祝文,所以被认定是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

不妨深入这个古老神秘的石洞,追寻鲜卑先祖的足迹,还可以到园内的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

位于诺敏镇的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堪称大兴安岭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林区之一。置身其中,眼前或许会浮现出往日鄂伦春人在林海中游猎的图景。公园四季景色各异,冬天有雾凇雪原之景,春夏秋则分别以红柳杜鹃、湖泊火山、花山彩叶著称。

核心景区达尔滨罗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沉积堵塞河谷而成的堰塞湖,三面环山,姿态万千。

四方山同样因火山喷发而形成,形似一座古代烽火台,山顶有一个绿宝石般的天然湖泊“天池”。

“兴安第一峡”神指峡蜿蜒百里,平均深度达40米,清冽的毕拉河水在谷中奔涌而过,风光卓绝。从阿里河镇驾车到此约需4.5小时。

若行程紧张,也可以选择距离小镇1.5小时车程的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在这里亦可以欣赏到大兴安岭的胜景,还能乘坐森林蒸汽小火车。

呼伦贝尔文旅/微信公众号在阿里河镇以西20公里的大兴安岭深处,藏有东北最大的军事后勤储备基地遗址。原基地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冷战”时期为防御苏联而兴建的国防工程,历时30余年、耗资27亿元修成。1999年中俄达成友好协议后,部队才从此撤离。

鄂伦春布苏里景区/微信公众号基地遗址现已被开辟为布苏里北疆军事游览区。军事爱好者们不妨到此一游,重要景点包括展示着基地建设工具和战争遗物的陈列馆、复原了历史场景的窑洞指挥部、叶剑英元帅两次下榻的元帅楼、曾为北方最高级别哨所的“北国第一哨”等。

鄂伦春布苏里景区/微信公众号最壮观的当属地下油料库,此窑洞全长407米,宽2.5米,共3层,保留着约2000吨的巨型油罐和输油管道,工程之浩大令人称奇。

加格达奇在鄂伦春语中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距阿里河镇约40分钟车程。颇为奇特的是,此地虽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但在行政区划上却隶属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是一块特殊的飞地。

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由于拥有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和加格达奇火车站,加格达奇常被游人当作探索鄂伦春及大兴安岭地区的交通枢纽。若有兴趣,不如腾出些时间在这座“万里兴安第一城”里走走,到满是樟子松和白桦的北山森林公园瞻仰一下铁道兵纪念碑,或是去大兴安岭资源馆观摩各类珍奇标本。

交通TIPS

前往鄂伦春自治旗,可先乘坐飞机/火车到达加格达奇的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加格达奇火车站,而后打车抵达阿里河镇。也有一些火车班次直达阿里河站。若自驾去往阿里河镇,从海拉尔、哈尔滨出发约需8—10小时。

除了在内蒙古之外,还有近半数鄂伦春人居住在黑龙江北部的几个鄂伦春族乡中。这些乡村风光宜人、各具特色,目前尚未被游客大军“侵占”,不妨考虑将它们列入你的行程单。

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微信公众号塔河县的青山绿水间,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的粉、蓝、黄色屋舍整齐排列,清新夺目。“十八站”这一地名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当时在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之间开设驿站,此地正是第十八站。

塔河宣传/微信公众号鄂伦春族“最后的猎人”郭宝林及其夫人在这里创办了家庭工作室,保存着从前的鹿哨、皮衣、桦皮盒和狩猎战利品等,还可为访客讲解民族历史与传说。

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微信公众号此外,鄂伦春民族风情园、鄂伦春民俗博物馆和中国·古驿道驿站博物馆也是当地的重要景点。

从十八站出发,沿着风景如画的G331国道东行约40公里,便能抵达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乡里藏龙卧虎,有各级“非遗”传承人近百名,精美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声名远扬。

在这里,游人将有机会走进鄂伦春斜仁柱传承人孟淑卿家中观摩建筑模型,到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孟彩红的工作室淘些别致的纪念品,甚至能听到国家级传承人关金芳用鄂伦春语言演唱一曲“赞达仁”。

北方游猎第一乡/微信公众号小兴安岭北麓的山野间,刺尔滨河、索尔其干河蜿蜒流淌。拥有“北方游猎第一乡”之誉的新生鄂伦春族乡就幽隐于此。

黑河宣传/微信公众号你可以前往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景区,循着山间小路探访鄂伦春族村落,也可以逛逛道地药材文化博物馆,领略各式各样神奇的中药材。冬季时,还能在雪地里围着篝火跳舞,抑或在结冰的河面上参加传统捕鱼活动。

行程建议

以上鄂伦春族乡位置较为偏远,自驾前往是最佳方式。更适合安排为兴安岭/东北旅行的其中一站。比如,你可以从塔河/呼玛县继续北上至漠河市,探索北极村等更多景点。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