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晚年直言:一辈子最钦佩2个人,1个是胡琏,另1个他不敢说

刘伟说事 2024-09-02 14:38:36

白崇禧,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瞩目的军事将领,被誉为“小诸葛”,不仅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更因为他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指挥能力。

然而,在晚年回首自己的一生时,这位曾经的战场精英坦言,他最钦佩的两个人之一是胡琏,另一位却让他感到难以启齿。这位隐秘的第二个人究竟是谁?为何白崇禧不愿直接提及?

白崇禧出生于1893年,广西桂林人,自幼聪慧,早年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华。他于1916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正式踏入军旅生涯。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军事素养,白崇禧在国民党军队中迅速崭露头角,并在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国民党内的中坚力量。

然而,白崇禧的军事生涯也伴随着争议和复杂的个人政治倾向。他不仅是蒋介石的重要部下,还因其在“剿共”战争中的表现备受赞誉,但同时也因广西的独立势力和中央政权的复杂关系而多次陷入政治漩涡中。

在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时,白崇禧提到的那位让他难以直言的人物,正是张淦。这位被称为“罗盘将军”的张淦,与白崇禧有着深厚的交情,是他最为倚重的心腹大将之一。

张淦在国民党军队中以依赖罗盘占卜决策战术而著称,这种看似迷信的行为,在战场上却屡屡奏效,也因此赢得了白崇禧的信任和重用。

张淦自幼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易经》和占卜术充满兴趣。在参军后,他不仅没有放弃这一兴趣,反而将其应用到军事行动中。每当面临战斗决策时,张淦都会先行卜算吉凶,再根据占卜结果决定行动方案。

虽然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国民党军中引发了不少争议,但由于张淦多次取得胜利,甚至扭转战局,这种“神秘”力量逐渐赢得了许多将领的信任。

白崇禧与张淦的关系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得到巩固。当时,白崇禧选择了在广西的一个名为“坡脚”的山地驻军,地理位置极佳,似乎是战术上的最佳选择。

然而,张淦在通过罗盘占卜后,建议白崇禧另寻他处,理由是该地风水不佳,可能会带来不利的结果。白崇禧起初并未将此建议放在心上,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

然而,当天夜里,白崇禧在巡视营地时不慎摔伤,这一突发事件让他回想起张淦的警告,从此对张淦的占卜术深信不疑。

在此后的多次军事行动中,白崇禧愈发倚重张淦的意见。张淦的“神通”也在军中名声大噪,甚至成了某些将领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尤其是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张淦担任21集团军参谋长,凭借其“技能”帮助部队收复了多个村庄,成功消灭了大量日军,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白崇禧对此更是感到自豪,认为自己的信任得到了回报。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的形势急转直下。1949年,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白崇禧被迫决定撤退,并将最后的防线任务交给张淦。张淦选择在广西博白县城设立防线,并继续依赖罗盘来决定作战方针。

张淦将指挥部设在县城的图书馆内,坚信此地风水有助于他转危为安。在战前部署时,他甚至通过铜钱占卜,断言援军必至,然而现实却完全相反,解放军迅速突破防线,张淦最终被俘。

被俘后的张淦,昔日的光环早已不在,他的“神通”也成了笑柄。即便在战犯管理所内,他依旧迷信占卜,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预测自己的命运。

然而,这些行为再也无法改变他和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命运。张淦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民党在历史洪流中的缩影。

白崇禧晚年在谈及张淦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张淦的智谋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深感钦佩,认为他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创造了辉煌战绩;

另一方面,张淦的迷信和执着最终导致了他和国民党的失败,让白崇禧对其充满了遗憾和失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也许正是白崇禧不愿公开谈论张淦的原因。

白崇禧的军事生涯,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深思的失败。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他的决策和行动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张淦的命运折射出国民党在应对重大历史挑战时,往往依赖非理性决策的致命弱点。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理性和科学,迷信和占卜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白崇禧的晚年反思,揭示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或许正是这些反思,使得白崇禧对张淦的评价变得格外复杂,既有钦佩,也有深深的失望。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白崇禧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国民党失败的缩影和警示。

1 阅读:202

刘伟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