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对卢沟桥发动袭击,正式揭开全面侵华战争。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日军连续攻下北平、天津等重地,打算用三个月的时间扫平中国。
接下来就爆发了淞沪会战,西北军、桂军、粤军、川军、滇军各个方面的70多个师驰援上海。
结果这70多万军队阵亡过半,抗战形势岌岌可危。
而与上海相比,东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下,30万东北军选择了撤退,将东北拱手相让。
国人无不捶胸顿足,怒其不争。
如今抗战结束70多年,我们一直想知道一个答案,如果当年东北军奋起反抗,胜算几何?
当然,这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探讨其结果,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首先是军力的对比,其次是东北军的处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
在整个战局中,东北在日军的布局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而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一、东北军、关东军战力对比早在1931年5月1日,东北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成为国民党军队统一序列之一。
归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管辖,其陆军有1个师、7个旅,另外还有3个炮兵旅以及2个独立团。
除此之外,还有驻守在黑龙江省的5个旅、3个团,以及6个东北宪兵大队。
在当时,这支东北军总兵力达到了30万人,拥有三个海军舰队,260多架战斗机。
这些都是百战之师,战斗力极其强悍,尤其是海军和空军,比全国其他所有地区加起来还要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后来这3万人的军队,有12个旅被日军策反。
所以网络上流传的很多说法是不准确的,到“九一八”事变前,这支东北军名义上是有30万人。
但还在张学良控制范围内的,只有不到19万人,分别驻扎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中吉林的兵力最多,有8万。
而当时日本关东军驻扎在东北的部队,共有98582人,但不包括旅顺要塞司令部和旅顺重炮兵大队。
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间谍特务,以及被策反的部队等。
综合来看,关东军的总兵力在1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很可能超过了15万人。
所以从兵力上来看,中日双方在东北的对比并不悬殊,如果考虑到装备、训练、战术、指挥等因素,实际上日军是明显占据优势的。
那么,关东军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东北三省的呢?主要的原因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兵力的分布,东北军驻扎三地,力量分散,而关东军则集中作战。
另外,东北军这19万人,驻扎的并不是三个点,而是从山海关到满洲里,防线拉得很长。
就拿沈阳的第七旅来说,虽然有1万人的兵力,但由于战线拉得长,需要的辅助兵种也多。
实际能参战的只有不到6000人,正面打起来,很可能就是日军三打一的局面。
除了兵力的部署外,当时关东军还掌控着东北三省的交通要道,所以在机动性方面,要远胜东北军。
其次就是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方面,虽然东北军号称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但和日军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当时关东军第二师团一个步兵联队的装备情况是这样的:1个联队下辖2个大队,1个大队有5个中队,这5个中队中有1个是机枪中队和一个不炮兵中队。
一个联队拥有机枪110挺,其中重机枪有20挺,掷弹筒20只、曳火手榴弹600枚、步枪炮6门、山炮2门、炮弹300发。
仅从日军的装备,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武器装备不但先进,而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双方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最后一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双方军队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的差距。
日军为了侵略中国,至少提前准备了20多年的时间。
这些军人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而且他们采取的是非常极端的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泯灭人性的,他们不把敌人当人看。
因为他们在训练的时候,也没有把自己的士兵当人,都是一个个战争杀戮机器。
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杀戮,完全没有道德的约束。
反观我们的东北军,在日军已经发动了“七七事变”后,东北军的战争动员中,还要求官兵们要“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
二、不抵抗政策从整体战力来看,我们的东北军跟日军比,也许是有一些差距,但有老百姓的支持,守住一段时间,这应该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蒋介石和张学良要采取不抵抗政策呢?
当时老蒋的理由是“攘外必先安内”,但人家已经打上门来了,老蒋的这个理由明显站不住脚。
而且我们让出去的,不仅仅是东北的四个省,还有张作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业,包括大量先进的兵工厂。
有一个很吓人的数据,抗日战争8年,日军所使用的武器弹药,有25%都是东北的兵工厂造出来的!
所以,要明确的一点是,东北失守,事关全局,战争就是这样,有时候明知道打不过,但非打不可。
但不战之罪,全都要归咎于东北军和张学良等人吗?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
当年日军炸死张作霖时,奉天当局选择了“秘不发丧”,就是害怕引发慌乱。
事实上,这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阴谋和危机。
当年日本人是企图通过炸死张作霖,引发东北军内乱,从而趁乱占领东北。
但最终东北军稳住了局势,另外日军高层这个时候对于是否发动全面侵略战争还有一些分歧,有一部分人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
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员花谷正少佐回忆皇姑屯事件时,曾说过,当年对张作霖采取行动时,关东军内部对于后续计划的意见并没有达成一致。
考虑到东北在他们整体计划中的重要性,最终他们决定推迟出兵。
1928年8月底,日军陆军总部就进攻中国东北一事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会议拿出了针对东北军进攻发起时间、地点、各阶段作战等计划,但最后他们决定,把这个进攻时机的决定权交给关东军。
三、主动权在谁的手上?一系列的证据说明,日军在这个进攻时机的问题上,关东军和陆军总部的一致的。
以他们当时的准备情况来看,这个进攻甚至可以提前几年就发动。
最终他们决定在东北酝酿更长的时间,为将来的战争准备更多的物资。
同时密切关注中方军队的举动,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随时可以打响第一枪。
日军发动“918事变”,其实就是中国最为混乱的时候。
当时国民党内部分裂成三个派系,而中共也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力不俗的地方军阀,这些势力相互牵制,关键是矛盾难以调和,而国民党又无法起到领导的作用。
前面作的这些分析,说明了当时的基本情况,那就是全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统一抗战阵线。
东北失守,不是一方势力之罪,可以力敌,但不确定因素太多。
前面我们说到,30万东北军,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被日军策反了。
然后日军每年都在东北军身边进行上百场规模庞大的演习,对于关东军的真实战力,张学良比谁都清楚。
而在“七七事变”爆发前,东北军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去对付叛军,造成边防空虚,“攘外必先安内”,实为无奈之举。
在日军的策反下,阎锡山、石右三、韩复榘组成了反张同盟。
这几方势力,哪个都不好惹,这个时候张学良等于被架在火上烤,打又不是,不打又不行,骑虎难下。
更为致命的是,日军还把东北军的几大军事顾问都给挖走了,战事一旦打响,东北军很有可能从内部就瓦解了。
结语
从大局来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每一步,都关系到全局。
每一次军事冲突,部队的调动,都在牵动中国各方势力,推动其“大陆政策”。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自身看起来兵力强盛,实则势单力薄,没有强有力的援军联手抗敌,他是无法逆转形势的。
我们换句话来说,在当时的东北,所有的日军部队,都知道他们在东北的计划是什么,都清楚全面入侵是迟早的事,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而中国方面呢?上到国民党,老蒋一直在对外讲,日本人是不会打东北的,部队各级军官也一直对士兵和老百姓“降温”。
事实上,人家日军已经把刀悬在我们头上了,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全都置若罔闻!在这种大环境下,东北军的战力几何?打还是不打?民族的生死存亡,并不是东北军一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