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很难想象得到,在明朝末年那样动荡衰败的时期,居然还曾出现过那么一点点可能改变局势的转机呢。而这个转机,正是源于李自成所提出的请求招安这件事哦。
那时候,李自成可是提出了三个条件呢。要是崇祯皇帝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就能够得到李自成给出的三个承诺哦。而且在这些承诺里面,李自成甚至还明确表示,他可以出手帮忙去抵御清军呢。
崇祯最后为什么拒绝了如此好的承诺呢?是因为那三个条件太过苛刻,让他难以接受?还是说他始终放不下自己身为帝王的尊严,所以才没有答应呢?
李自成的招安
在大明王朝即将走向覆灭的那个时候,崇祯帝呢,心里头满是对王朝命运的担忧。于是,他特地请了一位据说很有本事的高人,让这位高人来给自己的大明王朝算上一卦,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看看王朝接下来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据相关记载,崇祯依照一位被视作高人的人的要求,在纸上写下了一个“酉”字。可别小瞧了这个字,它居然有着神奇的预示作用,直接就对大明后续的形势作出了预言呢。
咱们来看“尊”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先在“酉”字的上面添加上两点,接着呢,在“酉”字的下面放上一个“寸”字,这样一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有着九五之尊含义的“尊”字啦。
很明显能看出这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大明王朝在刚刚实现统一的那个时候呢,对应的是“尊”字;然而等到王朝最后走向灭亡之际呢,就变成了“酉”字啦。
要知道,其中所提到的那两点以及“寸”字,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指代呢。这两点所代表的就是处于辽东之外的大清哦,而那个“寸”字呢,则代表着李自成在南方襄阳所建立起来的大顺政权。
瞧,就当时那一幕的情况,用“内忧外患”这四个字去形容,那可真是再恰当不过啦,真的是特别贴切地反映出了当时那种状况呢。
最开始的时候,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从外部进攻而来的清军。那清军的战斗力可是相当强悍的,他们气势汹汹地扑来,来势极为凶猛,给对手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崇祯怎么也想不到,他满心都在想着怎么应对清军呢,一直提防着清军的进攻,可还没等在清军那儿吃败仗呢,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个李自成,而且这个李自成势头可猛啦,算得上是“后起之秀”呢,结果就这么着,被李自成出其不意地“偷了家”,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自成率领的队伍那可真是相当厉害,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城的城门前边啦,这气势和行动力可真够强的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只要李自成下达一个命令,让他率领的大军直接涌入城中,然后把崇祯帝给杀掉的话,那么大明王朝可就彻底灭亡啦。
然而,李自成在最初的时候并非采取人们所预想的那种做法,相反,他选择给处于城中的崇祯送去了一封信,而这封信的性质是一封“请求招安信”。
崇祯看到那封信之后,最先映入他眼帘的,便是李自成所提出的三大条件,而这三大条件其实质就是割地赔款。
具体来讲,那里面前面所提到的两个条件分别是这样的,其一呢,是要将西北各个地区都割让给李自成;其二则是要尊奉李自成,让他当上西北王。
最后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出于表达祝贺的目的,崇祯需要再送上价值一百万两银子的礼物才行。
崇祯把那三个条件看完之后,气得不行,直接就对着空气开始大骂李自成。他骂得那叫一个狠呐,概括起来讲,就是在指责李自成做事太无耻了,全然不顾及什么道义之类的。
不得不说啊,这三个条件真的是挺难搞定的呢。您想啊,要是换做清朝末年的那些皇帝,说不定就直接点头同意了。毕竟那时候的情况比较特殊,面对各种复杂的局势和压力,没准儿就觉得这条件虽然难搞,但也只能认了呢。
崇祯在骂完之后,便接着去看那封“请求招安信”里还没看完的余下内容了。
那崇祯都已经气得不行了,为啥还能接着往下看呢?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接下来所提到的这三个承诺,真的是太有吸引力啦。
李自成提出表示,只要对方能够答应他所列出的三个条件,那么他马上就会撤兵,并且不再对北京城发起攻打行动。
在我离开此地之后,崇祯您要知道,我是有能力帮上大忙的呢。我既能帮着您去平定国内那些此起彼伏的其他起义军,让国内局势得以安稳下来;又能够帮您去搞定那来自辽东外面的清军,要知道这清军可是极为烦人,老是制造各种麻烦,但我有信心能为您处理好这些事儿呢。
暂且先不去谈论其他的两个方面,就单看最后这一点,就已经完全能够充分体现出李自成的诚意啦。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要是李自成当时真的率领大顺军去和皇太极的清军对抗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要知道啊,那个时候的大顺军正处于势头强劲、如日中天的状态呢。可即便如此,清军也不是好对付的,双方一旦交战起来,那可就极有可能会陷入一场激烈又残酷的争斗之中,而且大概率最终的结果会是两败俱伤哦。这时候再看呢,在北京城里稳稳坐着、就像在一旁看两只老虎争斗的崇祯皇帝,可不就正好能坐收渔翁之利了嘛。
大家来看看啊,李自成居然能做出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曾经的敌人这种事儿,说实在的,就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可真的是实实在在地拿出诚意来了呢。
有一种假设是这样的,假如明朝的军队能够和李自成的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么说不定真的有能力把清军给赶回到关外去呢。而且啊,在把外部的清军威胁解除之后,还可以顺带对国内存在的一些内乱情况进行平定处理。要是真能达成这样的局面,没准儿大明王朝还能够再多延续两年的时间呢。
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人只要还活着,才有去谈论希望的可能呢。要是人都没了性命,那其他的一切可就都谈不上啦,所以说,只有先保证活着,才能去谈什么希望。
要知道,当时李自成给出的条件那可是相当诱人的。可崇祯呢,在面对这样极具吸引力的条件时,并没有马上做出回应,而是认真思索了好一会儿。然而,最终他还是缓缓地摇了摇头。这一摇头,也就意味着崇祯明确地拒绝了李自成所提出的请求招安这件事。
在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相关要求之后没过多久,这李自成可就直接率领着他的兵马行动起来啦。只见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相继对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且非常顺利地就将这北京的内外两城给攻下来啦。
崇祯皇帝在面临诸多困境,已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之时,最终选择了自缢这条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随着崇祯帝的离世,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也就此走到了终点,画上了句号,往昔的荣耀与繁华都成为了历史。
骨气皇帝
那崇祯皇帝为什么会拒绝李自成所提出的条件呢?有人或许会猜测,是不是李自成给出的条件还不够有吸引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哦。
要是清朝末年的那拨人,比如咸丰、慈禧之类的来到这儿,面对这些条件,十有八九是会答应下来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骨子里早就没了那份刚强坚毅,从哪儿能看出来呢?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那可是气势汹汹地朝着北京打过来了。这时候的咸丰皇帝呢,做出了一个让人挺意外的举动。他居然直接就带着自己的一家老小,匆匆忙忙地跑到避暑山庄去避难啦。而把那些大臣们都留在了北京,让他们去和英法联军的那些人进行谈判呢。要知道,英法联军这时候的行径可算不上光明磊落,说是伪君子也不为过,可大臣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应对这样棘手的局面喽。
咱们仔细去琢磨一下啊,大家想想看,这能是一个正常人会做出来的事儿吗?更别说这人还是有着九五之尊地位的皇帝。他居然就这么把自己的子民给抛下不管了,这真的是太让人觉得不齿了,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可耻啦。
明朝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啦。要知道,明朝历代皇帝可是有着这样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呢,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意思就是说,哪怕面临再艰难的处境,就算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坚决不会选择放弃抵抗,更不会轻易离开北京城,而是甘愿在战斗中拼杀,哪怕最终战死沙场,也要坚守到底呢。
咱们得实事求是地说,在最后的阶段呢,崇祯其实是有过秘密出逃这个想法的。当时的情况是,各个大门的管理那可是相当严格,防守得很严密呢。就因为这样,崇祯想要偷偷出逃的计划最终没能成功实现。
要知道,崇祯最后是失败了,甚至还自尽了。即便到了这般绝境,他也始终没有选择投降这条路。为啥呢?这是因为,他的祖先朱棣可是留下了非常明确且郑重的祖训呢。这祖训规定得清清楚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那绝对不可以去搞割地赔款的事儿,更不能通过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崇祯哪怕走到了穷途末路,也依然坚守着这条祖训,没有向敌人投降。
崇祯皇帝有一个坚决的态度,那就是哪怕战斗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坚决不允许割地赔款,这就如同一条必须严格遵守的死命令一般。而正是基于这样强硬的立场,所以当面临相关情况时,这便成了崇祯拒绝的其中一个重要缘由。
大家知道为什么说明朝的皇帝有骨气吗?这还真就是因为在明朝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割地赔款这样的情况。可再看看取代明朝的清政府呢,那情况就大不一样啦。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清政府最终走向灭亡,这期间割地赔款的事儿那是压根就没停过,不断地把国土割让出去,还得赔给列强大量的钱财呢。
你看啊,多亏了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那时候就把华夏给统一起来啦。要是没有秦始皇完成这一壮举的话,说不定后来都不会有一个完整的、能被称作华夏的这片大地呢。那到了清朝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地方可以用来割让给别人啦,毕竟得先有完整的疆域存在,才会有后来割地这种事儿嘛,所以说还真得感谢秦始皇当年统一华夏这个举动呢。
那么崇祯拒绝的缘由在于,那一百万两银子他实在是没办法支付得起。当时的情况是,这一百万两银子的数额对于崇祯来说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他手头根本就凑不出这么多钱来,所以才不得不做出了拒绝的决定呢。
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小冰河时期吧。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明朝的状况本就不容乐观了,而小冰河时期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它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明朝的税收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情况。尤其是在粮食税收方面,情况糟糕到了极点,基本上都已经很难收到粮食了。
在崇祯所处的那个时期,有一个问题让他极为头疼,那便是银子以及粮草方面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无论是维持朝廷的各项开支,比如官员俸禄的发放、军队装备的购置等等,还是保障军队作战所需的粮草供应,都离不开充足的银子和粮草。可实际上呢,这两样关键的物资却总是面临着短缺的状况,这无疑给崇祯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成为他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亟待解决却又十分棘手的难题。
崇祯当时一心想着让辽东的士兵能一门心思地去对付清军,于是采取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几乎所有的银子和粮食都往辽东那边运送。这么一来,中原地区内部的士兵可就惨了,他们一下子陷入了缺钱又少粮的困境当中。要知道,士兵们要是没有足够的钱粮保障,战斗力那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而李自成他们呢,恰恰就是趁着中原士兵这种战斗力下降的时机,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了,这就是李自成他们能够快速壮大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
要知道,崇祯那时候要是真的手头有钱啊,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有了钱就能扩充兵力,有足够多的兵力的话,对付李自成也就有了底气和资本呢。可实际上呢,崇祯是真的穷得叮当响啊,穷到什么程度呢?就只剩下整个国家这么个空架子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些条件,不管是哪一个,他都没办法去答应,因为实在是没有那个能力去满足相应的要求。
咱们来说说那三个承诺,这三个承诺乍一听确实挺诱人的呢。可崇祯皇帝对它们压根就不怎么相信。为啥呢?因为崇祯他本身就是那种生性特别多疑的皇帝。您瞧瞧,就因为他这多疑的性子,像袁崇焕那么厉害的人物,最后不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丢了性命嘛。所以对于这三个承诺,崇祯心里是满是怀疑的。
不管怎么讲,在这之前那可妥妥是敌人的关系呢。可现在呢,居然要搞招安这一套,而且还宣称要帮着对方去清理其他的敌人。这情形,真让人忍不住琢磨,难道李自成是把自己当成宋江啦?感觉这情况着实有点让人费解。
另外要提到的是,宋江接受招安其实是有着他自己的目的。
大家想想啊,要是崇祯当时同意了李自成提出的招安请求呢,而且还真的借助李自成的力量把清军以及其他的起义军都给清理干净了,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招安原由
要是其他的敌人都不存在了,那就只剩下两个很强势的对手了,这就好比是两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大家都知道,一座山里面怎么可能容纳得下两只这样厉害的大老虎呢?它们肯定会相互争斗,互不相让,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嘛。
那么在那个时候,大顺和大清是还会展开又一场战斗的呢。
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大顺最终真的成功战胜了大清,同时也打败了其他的起义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一想,那原本的大明王朝能够与大顺军相抗衡吗?也就是说,要是大顺取得了那样的胜利成果,大明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应对大顺军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琢磨的假设情境。
要知道,即便崇祯当时同意了李自成所提出的请求,最终的结果依然会是亡国。只不过呢,情况或许会和实际发生的稍有不同,可能亡国的时间会往后推迟那么一点儿罢了,但亡国的结局从大势上来看,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哦。
另外,李自成一开始所做出的承诺里还存在最后一项内容,那就是我能够出兵协助你们去抵御敌人,不过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他们不会前来入朝觐见。
李自成的情况。假如李自成真的当上了西北王,按照当时的规矩呢,他要是不入朝去觐见皇帝,这其实就意味着他不承认大明皇帝的权威。大家想想看,在那样的局势下,他这么做的话,那和处在辽东外面的清军又能有多大的不同呢?毕竟清军那时候也是对大明王朝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不遵从大明皇帝的统治,李自成若不觐见,从这方面来讲,性质似乎就有些相似啦。
在崇祯皇帝的视角来看,要是应允了李自成所提出的那些条件,这可就等同于把凶狠的恶狼给引进自家门内,那简直就是自己在给自己找寻绝路呢,这实实在在是极为不明智的做法。
崇祯皇帝着实太难啦。要知道,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他已然如同放在案板上的鱼肉一般,处境极为艰难且被动。可即便如此,他心里那股子傲气和不甘还是在的,就是不愿意乖乖地任由别人来随意宰割自己呢,仍想着做最后的挣扎与抗争。
在这里就不得不讲讲大清的情况了。想当年啊,太平天国运动闹得那是沸沸扬扬的,清政府想尽办法要去平定这场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呢,他们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同意让洋枪队来协助他们。大家想想看,这洋枪队可都是外国人组成的,让他们来帮忙,这和与虎谋皮又能有多大的差别呢?这其中的风险和隐患那可真是太大了。
另外,不得不说一下那个洋枪队,他们表面上可是打着要帮助清军的旗号呢。但实际上呢,他们心里打的算盘可精着呢,就是想着等到把城池攻破之后,好赶紧冲进去多抢夺一些宝贝。而且,他们还想着借着这所谓“帮忙”的由头,顺便向上面邀功,好从中再捞上一笔钱呢。这洋枪队的心思,可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洋枪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很低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本事,也不是那种为了正义或者正当目的而存在的队伍。相反,他们总是瞅准时机,专门趁着别人处于困境、遭遇灾祸的时候,跑出来打劫捞好处,完全就是一副趁火打劫的做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两个王朝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往前看,存在着一个骨气堪称最为硬朗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子民也好,统治阶层也罢,在面对诸多艰难困境、外来压力等情况时,始终坚守着自身的气节,不肯轻易屈服,展现出了无比坚韧的骨气。然而,就在它之后不远处的另一个王朝呢,却沦为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存在。在这个王朝存续期间,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屈辱,比如面对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得极为软弱,和前面那个骨气硬邦邦的王朝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简直大得惊人。
前面已经讲完崇祯不同意的缘由了,接下来咱们得说说李自成请求招安这件事。这李自成怎么就想着要招安呢?难道他像是被那个宋某人附了身一样,要去坑害跟他一起打拼的兄弟们?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呢。
想必不少人心里都存在着这样的疑惑:“李自成他们当时的形势明显已经是胜券在握了,怎么最后还会给崇祯留下一条活路呢?难道是崇祯对他们有什么恩情不成?”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李自成跟宋江是有所不同的哦。宋江他原本可是个官员,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身份背景,所以他满心满念的就是能够进入朝廷去当官呢,一心就盼着能在官场中谋得一席之地,而李自成和宋江在这方面的想法可就不一样啦。
李自成乃是出身平民阶层,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当中,甚至连吃上一顿规规矩矩、正儿八经的饭都难以实现。也正因如此,在他内心深处,最为渴望得到的东西便是那象征着尊贵与富足的荣华富贵。
他向崇祯提出请求,希望崇祯能够封自己为西北王,他之所以这么做呢,目的就是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那边,在那一方天地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过一种相对偏安一隅的生活,不想再过多地参与外面纷繁复杂的局势啦。
要知道,这其实就是李自成为啥会索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其中一个缘由。说起来,李自成对于这江山社稷还真的是没多大兴趣呢,所以才会出现索要这么一大笔银子的情况。
话说回来,崇祯这个人呢,确实是存在不少缺点的。就拿他对待忠诚将领袁崇焕这件事来说吧,他竟然把袁崇焕给害死了,这真的是很让人惋惜和气愤。不过呢,他也有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那就是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他宁死也不愿意投降的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敬重的呢。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后世呢,人们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不错的哦。和大清后来的那几位皇帝相比,崇祯的评价可真的是要强出太多啦,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