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给大众看的,还是给少数人看的?”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命题。最近,一位中国作协的副主席把这个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阎姓副主席对《哪吒2》的批评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这部电影正值票房高歌猛进之时,他突然出现在媒体上,痛批这部片子低俗,认为其中充斥着“屎尿屁”的元素,污染了传统神话。他特别提到,影片里的鼻涕、动物放屁、以及“哪吒尿”成分的昆仑甘露,都让他感到难以接受。至于玉虚宫的马桶当餐具,简直让他无法忍受。这番言辞一出,网友们纷纷开炮,骂声一片。
这场风波让人不禁联想到几个月前的那件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凝晖对华为的公开质疑。当时,孙凝晖站在自己的学术高地上,批评华为的技术发展问题,结果也引发了大量网友的不满。如今,阎副主席对《哪吒2》的评判,也让许多人感到不适,大家纷纷质疑:“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竟然对有作为的人指指点点。”
而阎副主席的这番话,也让我想起了那些传统的文化观念。毕竟,他是作协的副主席,站在文艺界的高位,所说的话影响力巨大。他的出发点似乎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捍卫,可这番话却让不少人产生了反感。毕竟,《哪吒2》不仅票房不错,而且口碑也不差,特别是它所展现的细节和创新,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即使它在某些地方确实有一些幽默元素,但这也让它更贴近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
不只是阎副主席,实际上,许多人都看到了这种文化争论的潜在深层次问题——艺术到底应该属于谁?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宽,不难发现,不同的文化圈和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归属感”。比如说,好莱坞电影中的一些幽默和冲突元素,虽然常带有轻浮或极限的色彩,但它们也能吸引大规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而这,正是商业电影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再回到《哪吒2》,许多网友在看到阎副主席的批评后,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部电影虽然不完美,但它的高票房和大范围的观众基础,恰恰说明了它具备了某些“艺术”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广大的普通观众来说,影片中的幽默、冒险和创意,正是他们喜爱的部分。有观众直接反击道:“艺术就一定要高高在上吗?大众喜欢的电影就不能算是艺术?”这些言论一时间引发了热议,不少人都开始反思文化的分歧。
面对这场舆论风波,也有人站出来支持阎副主席,认为他所提的“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有其道理的。他们认为,《哪吒2》虽然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它过度的商业化和低俗的元素,确实让一些人难以接受。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有更高的水准和更多的深度,而不是依靠噱头和表面上的娱乐来吸引眼球。
而阎副主席对《哪吒2》提出的“叙事没有逻辑”问题,也得到了不同声音的回应。他批评影片的逻辑漏洞,认为电影中关于哪吒“肉身”的设定并不够完整,缺乏深层的内涵。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电影本身的娱乐性和视觉效果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毕竟,电影的本质就是娱乐,而不是成为哲学课上的课题。
这场争论看似是在讨论电影的艺术价值,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艺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让这些文化元素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艺术的真正力量,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界限,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