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红是非多”,盘点那些年被妖魔化了的小龙虾

平宛说健康 2023-07-03 06:19:02

又到了一年一度小龙虾high翻全场的日子,夜幕来临,全国各地“麻小一条街”人声鼎沸的壮观景象和虾老板咧到后脑勺的笑容,就会让你明白,作为吃货大国的中国人有多爱小龙虾。

小龙虾席卷大江南,然而人红是非多,虾红事儿也不少,各种骇人新闻甚嚣尘上。什么日本攻占中国的急先锋,外国人从来不吃,小龙虾喜欢腐臭淤泥的环境,横纹肌溶解症......Oh,MyGod,各种脑补出的细节,堪比好莱坞悬疑惊悚片。从来没有哪一种小吃,像小龙虾这样让人又怕又爱,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年被妖魔化的小龙虾。

NO1都说小龙虾是虫子,它到底是啥?

小龙虾真正学名叫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属于“十足”目。随着漫长的进化,长出了5对游泳的肢和能在水里呼吸的腮,还跟海里的大龙虾是亲戚。虽不生在大海,不是海鲜,但也绝对是名门正派的河鲜。

在中国,小龙虾是外来品种,它的老家在北美洲,主要栖息在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附近,也就是现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每年,路易斯安娜州都会大张旗鼓的举办“小龙虾节”,土豆、玉米、小龙虾,再搭配上卡疆粉(Cajun)调味,是他们最地道的吃法。而在瑞典,小龙虾会同一种类似茴香的植物——莳萝一起煮了,然后浸泡在黑啤酒中两天后食用,用如此优雅讲究的吃法,纪念夏季的离去。

NO2小龙虾是日本攻占中国的急先锋?

传言小龙虾被日本人引入中国,是为了改造基因,处理尸体用的,这个谣言差点我怀疑提出这个设想的人是个电影编剧。小龙虾在1927年引入日本,被用作牛蛙的饵料培育,因为日本海产丰富,小龙虾的肉相对较“柴”,日本人不买小龙虾的账。1930年,小龙虾被引入中国,最早在南京附近饲养,也是用做饲料。那时南京还在国民党手中,小龙虾的来到,跟日本侵华风马牛不相及。

再说“基因改造”的事,这就是没文化真可怕的问题了。要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才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而DNA重组技术的应用研究在1970年后才开始进行,这是哪门子基因改造,那时候的日军知道基因是啥吗?

NO3小龙虾喜欢腐臭淤泥的环境,环境越脏长得越好?

从生存适应能力讲,小龙确实担得起“虾坚强”的称号。在进化繁衍过程中,小龙虾从海洋搬迁到淡水,为了适应剧变的环境,小龙虾有着更顽强的生命力。小龙虾的外壳中几丁质的密度比海洋品种要高,就算水体严重污染,水体富氧化,甚至池塘干涸,只要空气足够湿润,小龙虾都能从空气中呼吸氧气,顽强的活下来。

但是,重点来了,小龙虾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可并不代表人家就喜欢脏乱差。就像特种兵能在枪林弹雨下存活,可不代表特种兵就喜欢挨枪子儿一样。恶劣环境带给小龙虾的是脱壳慢,肉质少,个头小,还容易死。养殖户们赔本的买卖可不干,保持水质清洁健康可是发财不可缺少的。

NO4小龙虾重金属海量超标,还有寄生虫?

随着水源污染的加剧,重金属超标是所有水生食物资源都面临的安全风险,不光是小龙虾自己,扇贝、牡蛎、鱼虾都存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龙虾自备的解毒机制。研究显示,小龙虾重金属和农药富集的地方主要在外壳、腮和内脏中。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的脱壳,这些毒素就会随着脱壳移出体内,而且刚脱了壳的小龙虾又软又嫩,出肉率从之前的10%-15%,一下子提升到80%-90%,是嘴刁食客的最爱。而且小龙虾的腮和内脏主要在头部,我们在食用的时候只要把头掰掉,单单食用虾尾中的肉,安全风险便大大降低。

至于寄生虫的问题,这不是小龙虾的专利,各种水生生物都有可能携带寄生虫。办法就一个,烧熟它!我们在烹饪的时候,温度达到100℃,持续10分钟以上,基本就能杀死所有的寄生虫。

NO5小龙虾会带来可怕的横纹肌溶解症?

网传小龙虾的洗虾粉会引起横纹肌溶解,一般洗虾粉用的是柠檬酸或是草酸,柠檬酸是人体“三羧酸循环”中的经典物质,而草酸在菠菜等绿叶蔬菜中就很多。他们作为有机酸,一般酸性并不太强,能引起肌肉的溶解,实属牵强。

在医学上,这类因为食用水产品而导致肌肉溶解的疾病被称之为“哈夫病”(Haff Disease)。不只是小龙虾,很多水产品,比如三文鱼、鳕鱼等,食用后都可能有这种现象。

目前,哈夫病的病理依然没有研究明白,但有一点是值得关注,那就患病者在发病前,都进食了明显超出正常食用量的小龙虾。看来,吃什么都得有节制,为了能更好的享受美食,一次吃个痛快这种事,还是要三思。

本文首发于数字北京公众号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