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朱道来因癌去世,临终前给贺家写了封信:幸好贺子珍不知道

崔崔不是催 2025-02-22 10:06:58
前言

1979年9月,党中央把贺子珍从上海接到北京。建国30年了,她终于能达成自己的心愿,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刚到北京的那几个月,她可高兴了。除了见见平常的一些战友,她还特别开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81年的时候,贺子珍打算回上海去住。过了3年,上海那边发来了讣告。这消息一传到北京,好多同志都又震惊又觉得遗憾。记者王行娟采访过贺子珍,当时她哭得眼泪汪汪的。因为忙得没功夫去上海参加告别仪式,就只能发了一封电报表示慰问。

收电报的小姑娘对王行娟说:“贺子珍是你的啥人?”

王行娟略一思索,说道:“同志。”

有人问王行娟,贺子珍有没有什么遗憾?王行娟讲:“我老是懊恼我这杆笔,没办法把贺子珍的思想感情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好多事儿,都是我流着泪写的。”

遗憾一:1937年离开延安

夫妻之间偶尔吵个架很正常嘛,毛泽东和贺子珍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况。

在瑞金那时候,有一回贺子珍买了只鸡回家。警卫员就问他们这鸡该咋做?毛泽东爱吃硬实点儿的,就说炒着吃。可贺子珍觉得,炖了喝鸡汤才更营养,鸡难得弄来一回,得补补身子。

就这么一件小事,两人意见不合,吵起来了。

后来听刘英他们回忆起来的情况,不少人就觉得贺子珍离开延安,主要是在赌气,和毛主席吵架了呗。

其实,贺子珍的性子很倔强,她之所以离开延安,是有很多原因的。

1935年长征的时候,贺子珍为了掩护战友,被敌机炮弹打中了,伤得特别重。医生赶紧抢救,她这才保住了命,可身体里还有几个弹片没取出来。

所以,贺子珍身体就不太好,生了孩子之后身体更虚了,她老是感觉自己累得不行。

毛泽东让她歇着,她就是不肯。特别是红军到了陕北以后,贺子珍特爱学习,老要求去抗大学习,后来真就去了补上了课。

一边学习,一边调养身体,还得照顾才出生的李敏。她性格又很倔,只要跟毛泽东一吵架,心情就不好了。思来想去后,她决定去苏联学习。

毛泽东晓得这事儿后,立刻叫警卫员去劝贺子珍,贺子珍的好多战友也都劝她,说现在这是特殊时期,可别离开。但是贺子珍主意已定,最终还是登上了飞往苏联的飞机。

在去苏联之前,她跟钱希均讲过,到苏联学习两年就回中国。

可这就是时运,命。

两年之后,她突然知道爱人已经再婚了。她心里就明白,自己想再回到过去是没可能的事儿了。

1959年,毛主席跟贺子珍在庐山又见面了,这事儿,是因为曾志和毛主席的一场谈话才发生的。

1958年的时候,贺子珍从上海搬到南昌住了。她的战友曾志知道这事儿后,特意跑到三纬路去看贺子珍。好多年没见了,曾志觉着贺子珍的变化可大了。一想起当年在井冈山的那些事儿,曾志心里就有好多感触。

她又寻思着,打从贺子珍回国起,毛主席就一直没见过贺子珍,然后,她就直接奔毛主席的住处去了。

“主席,你猜猜看,我在南昌碰见谁?”曾志问道。

毛主席问:“谁?”

“子珍。”曾志回答道。

毛主席一听到贺子珍的名字,立马抬起头看向曾志,张嘴就问:“她怎么样?”

曾志回答说:“她状态挺好的。我跟她聊起当年在赣南的那些事儿,她都能记着。别人都讲她生病了,可我觉着她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儿。”

这么多年了,毛主席老早就听女儿李敏说过,贺子珍一直身体欠佳,老是生病,大毛病小毛病不断,所以毛主席心里对当时的贺子珍是有一定想象的。

毛主席知道贺子珍就在离庐山很近的南昌,他很感慨地讲:“我们做了十年的夫妻,我特别想见见她。”

曾志赶忙说道:“没错,主席,您是该见见的。”

于是,毛主席就安排曾志去传达这个事情。最后,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让自己的妻子水静同志,悄悄把贺子珍接到山上去。在1959年7月9日的时候,贺子珍和毛主席见了一面。

这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了。

遗憾二:未确认丢失的“小毛毛”

1947年贺子珍回国了。过了两年,毛主席想念女儿,就派人把在哈尔滨的李敏接到北京来。

贺子珍在南方待了好几十年,一直就自己一个人过日子,李敏也就是偶尔才来探望一下。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她寻思姐姐贺子珍太孤单了,就打算帮姐姐找找当年在江西弄丢的儿子毛岸红。

除了李敏之外,还有个在苏联夭折的“廖瓦”,在这些孩子里,毛岸红是最有希望被找到的。

1932年,毛岸红在福建长汀出生,小名叫“小毛毛”。那时候毛主席还打趣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本事,比我还多一个毛。”

不过,在1934年长征开始之前,当时有规定不能带孩子,贺子珍只能含着泪,把孩子交给了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过了一年,毛泽覃英勇牺牲了,从那以后,小毛毛就没了消息,也不知道去了哪儿。

贺怡是毛泽覃的妻子,可她也不清楚毛泽覃把孩子托付给了谁。

你知道吗?在革命刚起步那时候,毛岸红可是陪在毛主席身边最久的孩子。曾碧漪讲过,她最后一次见这孩子的时候,孩子都已经会朝着队伍招手了,那时候孩子差不多有3岁了。

1949年的时候,贺怡特别急切地想帮姐姐找回孩子。大晚上的还在赶路,哪知道就出车祸了,人就这么没了,真的很不幸。毛主席知道这事儿以后,特别心痛地跟曾碧漪讲:“别找了,别找了,贺怡不在了,我心里可不好受了。”

打那以后过了好多年,这事儿就渐渐被淡忘了。直到50年代的时候,有人跟贺子珍说,在江西好像看到了一个孩子,这孩子和毛岸红的经历特别像,叫朱道来。

贺子珍一知道这事儿,立刻就找江西省委核实消息。江西省委,把照片寄给了贺子珍,还告诉她当年这孩子交给红军的时候,还带着一件小棉袄。

贺子珍突然想到,想当年她也给孩子留了个小棉袄。然后就赶忙去江西辨认。最后,就靠着两件事,她觉着这个孩子,差不多就是她弄丢的小毛毛了。

针对这个孩子,首先得瞧瞧他是不是油耳朵,其次,再看看有没有轻微腋臭。为啥?因为贺子珍觉得,她的孩子都遗传了毛主席的生理特征。

所以她就认定是小毛毛了。可就在这个时候,老红军朱月倩也说,这个孩子是她和她那牺牲了的丈夫霍步青的孩子。

事情发展到这儿就突然卡住了。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之后,好多革命干部都面临着和贺自珍一样的情况,就是要寻找在革命战争时期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的子女。有些孩子的父母已经牺牲了,那就还存在着确认烈士子弟身份的问题。

战争年代动荡不安,再加上记忆会出错,寄养家庭又经常流动,所以要确定找到的孩子是哪家的,这可是个超级麻烦、极其浩大的事儿。建国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部门都费了好大的劲儿,一直在做调查研究和确认工作。就算这样,争议还是没完没了,到现在还有没解决的问题。

最主要是科技条件差,没法确定。最后毛主席看了孩子的照片,说道:“有点像小时候的毛泽覃。”可他也拿不准,于是就讲:“既然都是红军的后代,那就交给组织去培养好了。”

贺敏学讲,1954年他到北京开会的时候,毛主席让人把他接到中南海去谈话,在谈话的时候就问到了那个疑似“小毛毛”的孩子是咋找到的。

毛主席讲,这事儿我不便管,你能去找邓小平。

贺敏学又讲:“小毛毛1970年初在上海结的婚,是和我女儿一块儿办的喜事。后来他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病得厉害,都确诊是肝癌了。我当时立马就回了信,让他去找一位我认识的院长,可没想到信还没到,人就没了。”

王行娟回忆说,贺子珍自己没讲过她认了朱道来这事儿。不过,从贺敏学的谈话能知道,贺敏学后来一直跟朱道来有联系,对朱道来照顾得可好了,但贺子珍不知道这情况。

贺子珍要是晓得朱道来病逝了,肯定特别难过,虽然这事儿还没确定。所以贺敏学可能是故意不告诉贺子珍的。

遗憾三:没有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

1979年,贺子珍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时候,报纸登过一张她的照片。

这时候全国人民才发觉,贺子珍居然还活着。

就这样,贺子珍收到了好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写信的好多都是几十年没见的老战友。还有江西的老乡也给她写信,叮嘱她要多注意身体。

还有一封信是从福建龙岩寄来的。有个妇女,她自称林大姑,托别人帮忙写的信。信里说,1930年的时候,贺子珍让邓子恢把女儿寄养在她家里,还说等到解放后肯定会再见面的。可是,“我都已经78岁了,还没能见到您。”

实际上,这封信属于一封致歉信。信里提到的那个女孩,就是她跟毛泽东的第一个孩子“毛金花”。这封信使得贺子珍在感情方面又波动了一回。

也不知道咋回事儿,各种情绪搅和在一块儿,贺子珍冷不丁地就跟李敏提了个心愿:我想去北京,想去天安门,想去看看毛主席的遗容。

李敏接着就向中央作了汇报,邓小平知道这事儿以后,表示同意。

就这样,1979年9月的时候,党中央专门派了专机把贺子珍接到北京。贺子珍终于得偿所愿,去了天安门,也去了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毛主席走了,贺子珍很遗憾没见上最后一面。这一回她到毛主席纪念堂,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他们见最后一面了。

去了纪念堂之后,她身边的医生、护士、服务员什么的,还有她女儿、女婿,都来劝她。这些人不停地跟她说,毛主席的灵堂庄严又肃穆,在那儿可不能弄出一点声响来,绝对不能放声大哭,要是那样的话,警卫会以为是故意扰乱灵堂秩序的。贺自珍是特别守纪律的人,她一个劲儿地点头,把医生和护士的话都记在心里了。

可真等到亲眼看到毛主席遗容的时候,她的眼泪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谁也不知道。

贺子珍在给毛主席敬献的挽联上,落款写的是“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

她感觉这个称谓特别恰当,她跟毛主席,从来都是患难与共的战友。

这种感情,它能跨越时空,也能跨越生死。

走向永恒。

后记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离世,终年75岁。

贺子珍逝世之后,后事是怎么安排的?邓小平作出了最后的批示:要把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

李敏记得,贺子珍在世的时候,给她的嘱咐可多,这些嘱咐都能当成贺子珍的遗言。贺子珍留给李敏的精神财富,可比物质财富多多了。

贺子珍这样级别的干部,她留给李敏的遗产特别少。她遗物里最值钱的,就是用毛泽东给她的稿费买的大彩电和手提式录音机。这两样东西,李敏都捐给医院了。

她还讲,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其实一直都在。

后来,她的外孙女孔东梅写文章提到:“毛泽东和贺子珍,那可是我的外公和外婆。他们生死与共,一起熬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外婆就像西落的弯月,外公像东升的旭日,难以再相见。不过,当月到半夜,日在中天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是互相牵挂着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