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款新特产”乡村全面振兴新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4-15 15:21:15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多年来,从中央到各地方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持续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培养用好乡村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奋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新故事,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新动能。

今年年初以来,来自各地的“隐藏款新特产”就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惊喜,甚至引发网友们自发开启了一场“农业大摸底”。大家惊喜又自豪地发现了哈尔滨特产蔓越莓、上海特产藏红花、安徽特产鹅肝、四川特产鱼子酱、山西特产三文鱼、湖南特产黑茶、甘肃特产橄榄油……

这些“隐藏款新特产”体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故事。

当一项项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一个个百姓喜爱的“农产品”,再衍生更多的被市场认可的“好商品”,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甚至进入海外市场,它们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一头连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打造更多的“隐藏款新特产”并推动其变成大产业?如何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不仅仅是农户的心声,也是各地农业部门、参与企业与专家学者们的共同愿望:深挖“土”的资源、放大“新”的优势、提升“产”的效益、强化“技”的支撑、构建“利”的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台州临海杜桥镇东葛村西兰花航拍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

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

近年来,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土特产不断涌现。如何做大特产文章,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乡村“土”味能香飘四海,成为“三农”新课题。

深挖“土”资源,放大“新”优势

2023年年中,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柏林全球橄榄油奖”评选中,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金奖2项、银奖1项。

柏林全球橄榄油奖始创于2020年,评选汇集了行业知名科学家,只有来自有机农业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才能取得评选资格。甘肃陇南的橄榄油能够脱颖而出拿下金奖实属不易,意味着中国国产橄榄油正在成为油料市场的一股新生力量,获得世界橄榄油行业的认可。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90%以上橄榄油依靠进口,以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地区国家产品为主。但是,从地中海地区进口的橄榄油主要采用海运方式,长时间运输之下,橄榄油品质易受到较大影响。

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年来,我国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形成了油橄榄的规模性种植,为国内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多新鲜、优质的国产橄榄油。

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2024年1月,淘宝发布《淘宝隐藏土特产报告》,根据2023年平台上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消费规模、新增开店量等数据,整理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2个和哈尔滨蔓越莓一样还待打开知名度的隐藏款新特产,该报告也被不少网友称为“地理考试的新题库”。

《淘宝隐藏土特产报告》显示,云南、山东、江苏、黑龙江和安徽系隐藏款新特产最多的五个省份,云南以12项特产跃居第一,其中不仅包含水果、坚果、菌类、鱼类,甚至还有大理的威士忌。

如果说“农业大摸底”让我们对自己的家底更加了解,消费升级新需求则让土特产迎来发展新局面。

“在大众饮食已经从‘有得吃’转变为‘吃品质’的当下,地方独特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会根据如今消费者健康饮食的需求,结合当地的特点进行产业创新。” 山西农业大学忻州杂粮研究院院长张中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山西忻州被称为“中国杂粮之都”,忻州代县黍米颗粒饱满、品质优良,除了食用之外也是酿制黄酒的主要原料,代县紧紧抓住代州黄酒专业镇建设的良机,推动产业链壮大延伸,带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四达酒类饮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全锁表示,代县黄酒无勾兑、无添加、无焦糖,原汁、原味、原色,这不仅是代县黄酒的独特之处,也符合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

白山羊养殖则是安徽宿州市萧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品种为波尔山羊与本地羊的杂交后代,俗称波杂,较本地山羊生长速度快、体形大、出肉率高,7个月即可出栏,年出栏100多万只。近年来,萧县立足本地的特色白山羊产业资源,大力发展预制菜,涌现出了一批预制菜品牌,开发出各类预制羊肉产品,年销售额约500万元。

萧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吃不上”到“吃得起”,特色农业资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开发隐藏款新特产其实是打开一个新产业赛道,提升农产品加工精深水平,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此前萧县最广为人知的是辣椒产业,近年萧县努力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打造七彩产业,依托“紫”葡萄、“红”辣椒、“橙”胡萝卜、“绿”芦笋、“白”山羊、“黄”肉牛、“灰”食用菌等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希望让优质农副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很多高端食材和昂贵药材的价格实现国内养殖和种植后,价格也降了下来。国产的更有性价比。《淘宝隐藏土特产报告》显示,产自国内的鱼子酱、鹅肝、抹茶、菌类等食材比同类进口食材的价格要低了一半左右。

青岛佳境慧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首圣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其公司负责运营国产威士忌,随着质量有保证、价格能负担的国产品牌收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酒类产品也迎来了本土化探索新风潮。“青岛威士忌于2023年6月正式上市,品牌主打款700ml的价格在299元左右,口味更接近国人的喜好,偏向柔和。我们品牌目前布局规模,线上占比达到了40%,且线上线下同价。”张首圣说。

目前,以市场常规的700ml/瓶的包装为例,国产威士忌均价为242.2元,是同规格进口威士忌价格的五分之一左右。

萧县白山羊

提升“产”效益,强化“技”支撑

如果说消费升级让隐藏款新特产脱颖而出,那么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基础性关键要素。《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隐藏款新特产背后既有故事性,更有科技味。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我们试种西兰花成功,但是以前西兰花种子完全依赖进口,长期被日本、欧洲等种业公司垄断,后来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西兰花优新良种,开展试验示范,引领我们当地农户种植西兰花。”台州翼龙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利萍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浙江省台州市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浙中冬次冷区,极利于西兰花秋冬季露地生长发育。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台州发展为全国规模领先的秋冬西兰花生产中心,其中临海被誉为“中国西兰花之乡”。

2013年前,西兰花种子基本依赖进口,自主育成的品种市场占有率仅5%左右。种子作为农业“芯片”被他人掌控,价格高、波动大,像徐利萍这样的种植户经常面临“种贵”“种无”的尴尬境地,不利于种业安全和产业发展。

为此,台州通过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选育西兰花优新良种,开展试验示范与推广种植。2018年起,浙江省西兰花新品种大会连续6年在台州召开,建立了种质创新、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集成示范国内优新良种。台州市农科院选育的“台绿5号”品种被列入全国主导品种。

2020年,“临海西兰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录。2023年,国产西兰花品种在台州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牢牢掌握了品种话语权。2023年5月,“台绿3号”“台绿5号”“台绿6号”“台绿328”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上天,进行太空育种实验。

正是在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诸多农作物逐步实现了本土化、现代化、产业化。如今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让内陆省份民众享受到本地产的海鲜;广泛的育种引种行动,让老百姓吃得起“超级水果”;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探索,让全球高端食材走下神坛,走进平民生活。曾经“吃不上”的珍馐美味,如今也能以亲民的价格出现在一日三餐的选项之中。

萧县芦笋

萧县葡萄

陇南油橄榄果

构建“利”机制,延伸产业“链”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土特产相关企业近50万家。

随着一个个隐藏款新特产成为爆款,要如何发力,才能让网红变成长红?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与当地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都对记者表示,与成熟的消费品牌不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特产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未来农特产品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安徽萧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当前萧县七彩产业存在一二三产业链条难以延伸、融合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农业多数企业规模小,限制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如,正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的原因,生产、储藏、加工量小,链条较短,缺乏烘干、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精深加工环节薄弱,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客观来说,农产品企业在成本、产品质量、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有些企业对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够强,不注重商标注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导致农产品缺少竞争力,影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浙江临海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产品特色化、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但难点是地方农产品在研发上缺人才和技术。

“地方土特产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见效慢,需要引进资本才能规模化发展,我们在帮助很多民营企业招商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很多企业做产品可以,但是如果让土特产企业向产业链后端或第三产业延伸,比如开发旅游伴手礼等,对产品进行文化赋能和科技赋能就非常难,需要引入更多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和返乡青年,广泛利用优质人力资本,才能打造土特产的差异化竞争力。”该负责人表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2023年2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四方面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农村部发布一系列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企业品牌17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31个省(区、市)均出台品牌支持政策,已形成部级统筹抓精品、省级系统抓目录、市县推进抓落实的品牌发展促进机制,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此外,每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产业链高效协同才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比如,发展农业产业,破冰农产品销售的物流难题也至关重要。

台州西兰花育苗

台州西兰花种植

“别人直播卖农产品的方式并不适合我们,西兰花有保鲜期,对运输要求很高,虽然我们产能不错,但是在江浙沪销售还可以,更远的地方达不到,如果加上物流成本,企业就是亏钱的。” 徐利萍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产业的链条原来非常短,可以利用数字经济链接农村的产业链,使得整个农村的产业经济活动、服务业重构,进而促进整个乡村产业的升级。“数字经济把我们的市场半径扩大了,把我们的价值扩大了,把我们的土产品变成了特产品,给我们带来了致富路径。”刘守英说。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要加快补齐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的短板,修建好物流“快车道”,让农产品“走出去”。

2023年7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培育“土特产”电商品牌,鼓励农村电商创业就业等。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刚介绍,在补齐短板弱项方面,商务部重点在“四个进一步”上下功夫。其中一个就是“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支持县域邮政、供销、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市场化合作,开展共同配送服务。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2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县乡村寄递服务网络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行业标准, 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冲久表示,2024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动设立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督促快递企业严格履行农村地区服务承诺,推动直投到村。将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建设作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为重点的快递进村情况普查,加快推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与快递服务有效衔接,大力提升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覆盖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7期)

0 阅读:11